呂蒙正
一、流落龍門山
開運三年(946),契丹國的皇帝耶律德光發兵推翻了不聽命令的“兒皇帝”——后晉出帝石重貴。就在政局大變的這年,距后晉京師開封(今屬河南)不遠的河南(今河南洛陽),呂龜圖喜得貴子。呂龜圖是個起居郎,在皇帝臨殿朝見群臣時,他在左面仰觀皇上的舉止,傾聽皇上的言行,退朝后記下來。他給兒子起名曰蒙正。
呂蒙正的生母姓劉,劉夫人與丈夫呂龜圖的關系很不好,因丈夫有幾個寵愛的妾,劉夫人大為光火,常與丈夫吵鬧。呂龜圖一氣之下,把母子倆趕出家門。
劉夫人帶著兒子流落龍門山的利涉院。
龍門山在洛陽南,伊水穿山而過,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故又名“伊闕”、“闕塞”,相傳乃大禹鑿通以疏伊水。自北魏宣武帝迄晚唐,在闕口東、西兩個斷崖上修鑿了2100多座佛龕,題記3680余種,造像97000余尊。這便是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
利涉院是龍門山下的一所寺院。
有個和尚見呂蒙正神態不凡,便在山間鑿建了一個石窟,讓母子倆居住。
母子倆棲身石洞,相依為命,倍受艱辛。
一天,呂蒙正正在伊水岸邊游玩,看見一人賣瓜,饞得他直流口水,無奈沒錢買。碰巧,那人不慎掉了一個瓜,呂蒙正悄然撿起,幾口吞下。
從這件事上可以窺見母子倆的窘困生活。
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和王實甫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
盡管孤貧寒酸,但呂蒙正沒有放松學習。劉夫人想方設法讓兒子讀書,希望兒子能金榜題名,脫出苦海。
呂蒙正沒有辜負母親的厚望。
二、丁丑科狀元
太平興國元年(976),呂蒙正參加河南的取解試,中選。是年冬,他與其他舉子一同聚集于開封,準備參加來年禮部的省試。
翌年春,禮部開考。貢院的門階上,設有香案,考官與考生相互對拜。考場里設置帳幕氈席,并有茶水供應。考場外,甲兵環衛,戒備森嚴。
考試分三場,一場貼經,一場詩賦,一場試策。
三場下來,呂蒙正的成績極佳。但能否登科,還得看殿試的成績。
宋太宗趙光義御殿復試,錄取進士109人。
在109人中,呂蒙正高居榜首,成為丁丑科的狀元。
這年,呂蒙正年方31歲。
放榜之后,照例有一系列禮儀活動。新科狀元呂蒙正大出風頭。
呂蒙正奪魁,曾被人說是命中注定的。宋人王

呂蒙正、張齊賢、錢若水、劉燁同學于洛陽人郭延卿。一天,他們一同去請道士王抱一看相。王道士見了五人,撫掌嘆息: “我踏遍大江南北,尋訪貴人,了不可得,不曾想貴人皆在座上。”眾人大喜,求他指點一二。王道士說: “呂君科舉奪魁,10年做相,12年出判河南府,出將入相,有30年富貴; 張君后30年富貴,也皆富貴終生; 錢君可做執政,但不過百日; 劉君有執政之名,無執政之實。”他一一評說眾弟子,惟獨不提老師郭延卿。
郭延卿憤然,譏斥王道士胡說八道。
王道士不動聲色,半響才緩緩說道: “讓我慢慢告訴你:后12年呂君出判河南府,您方能取得貢生的資格,次年登科,但切不可做京官。”
郭延卿更加憤怒,眾弟子不安,各自離去。
事態的發展,一如王抱一道士所說。
如此說來,呂蒙正中狀元,乃是他生來便是貴人風骨。
自然,這是荒誕不經的,不足為信。
科舉登第,一要憑借真才實學,二要靠機遇。狀元的桂冠落在呂蒙正頭上,是才學和機遇的有機結合。
中了狀元的呂蒙正陪著老母親衣錦還鄉。呂龜圖哪敢怠慢這新科狀元,不得不重新接納蒙正母子,但他誓不與劉夫人同房。劉夫人也不肯與他同住。夫妻倆分居兩室,直至呂龜圖病亡。
三、兩朝輔弼
登第后,呂蒙正被委任為將作監丞。這將作監原是管土木建造的,宋初將土木建造劃歸三司修造案,將作監成了掌祠祀供品的官。丞是將作監的佐官。不久,朝廷派他通判升州(治今江蘇南京)。通判位次知州,但握有連署公事和監察官吏的實權,號稱“監州”。臨行,呂蒙正去叩謝太宗。太宗皇帝降旨: 民事有不便者,許快馬奏告。賜錢20萬文。這是很破格的優遇。
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太宗決定御駕親征割據河南(治今山西太原)的北漢小朝廷。北漢有契丹人的支持,宋太祖趙匡胤兩次出兵,均無功而還。太宗皇帝以潘美為北部都招討制置使,統帥數路大軍分進合擊。二月,大軍出征,太宗的車駕離京北上。
就在御駕親征途中,呂蒙正奉詔北上面見太宗。太宗任命他為著作郎、直史館。著作郎掌編“日歷”——每日時事,直史館就是在史館值日。除委任這兩個官職外,又加官左拾遺——侍從規諫過失的諫官。呂蒙正隨駕出征。
宋軍進展順利,連戰皆克。五月,北漢皇帝劉繼元納降。
第二年,太宗親拜呂蒙正為左補闕,侍從諷諫,又讓他以左補闕的身份知制誥,起草詔令。
老父呂龜圖病亡,呂蒙正上疏辭官服喪。喪期未滿,太宗下詔,要呂蒙正除去喪服出仕,遷為都官郎中,掌簿錄配役、官私奴婢、俘虜囚徒等事。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備皇上顧問。
到太平興國八年冬十一月,太宗下詔,擢呂蒙正為參知政事,賜他一座豪華的府第。年僅37歲的呂蒙正成了大宋的副宰相。太宗召見,對他說: “學者士子沒有貴顯的時候,看見不合理的事情,心中怏怏; 及做了官,可以評論朝政得失,應當盡心盡職,雖然所說未必皆對,但也應認真聽取,如此方能有益于社稷。朕絕不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使百姓臣民不敢說話。”呂蒙正大加稱頌,他心里明白,皇上這番話是要他克盡職守,匡失救弊。
翌日,呂蒙正上朝。有個官員很看不起這位年輕的參知政事,指指點點地對他人說: “這小子也是參知政事?”呂蒙正裝作沒聽見。有人出來打抱不平,詰問那官員的姓名,呂蒙正忙加阻止,道: “不要問了,若知道了他的姓名,怕是一輩子不能忘,不如不知為好。”眾人咸稱海量。
呂蒙正做了5年的參知政事。
端拱元年(988)二月,太宗調查官僚隊伍,罷免宰相李昉,擢呂蒙正為宰相。
這年,呂蒙正年方42歲。
上任不久,便遇上一樁不愉快的事。
有個叫張紳的人,官居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知州,貪贓枉法,呂蒙正奏免此人。有人奏告太宗: “張紳家里很富,怎會貪那幾個錢?呂蒙正孤貧時勒索張紳不成,今天報復人家罷了。”太宗便下詔復張紳的官。
呂蒙正對此不加申辯,像不知道一樣。
與呂蒙正同居相位的,還有開國元勛趙普。趙普,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人,是太祖的得力輔弼。呂蒙正拜相時,他年已67,已是三登相位。趙普為政多專權,朝臣忌之。太平興國年間,盧多遜與趙普同為宰相,頗多齟齬。呂蒙正為人質厚,與趙普相處很好,趙普很是推許。
當官的大都為己著想,趁著掌權之時,撈點兒錢財,為子弟謀個官職,是司空見慣的事。自盧多遜起,宰相子起家入仕例授水部員外郎。呂蒙正上疏道: “臣忝為狀元,釋褐初仕僅授九品京官。天下才士,老于巖穴,寸祿未得者比比皆是。今臣男兒剛離襁褓,便膺此殊榮,實不堪當。乞授臣初仕時官。”詔準。從此以后,宰相子例授九品京官。
呂蒙正貶抑子弟,時人大加稱頌。
他做了宰相,趨炎附勢之徒想方設法獻媚、巴結。有個官吏珍藏一面古鏡,為了討好呂宰相,忍痛割愛,悄悄地送給呂蒙正,說: “此乃寶鏡,能照200里。”呂蒙正笑曰: “卑人臉不過盤子大,哪用得著照200里的鏡子?”
聽說這事的人,無不嘆服。
呂蒙正年少時孤貧,做了宰相,富貴無比,講究起飲食來,尤喜喝雞舌湯,每天早上必喝一碗。一天晚上,他出游花園,遠遠望去,見墻角有一小山,問身邊的人: “誰人堆的山?”有人答曰: “這是相公殺雞的毛。”呂蒙正很驚訝:“我吃了多少雞,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雞毛?”那人道: “一只雞一條舌,相公一碗湯用幾條雞舌?喝了多久了?”呂蒙正默然,從此不再喝雞舌湯了。
不料,一場厄運降臨呂蒙正頭上。事情是這樣的:
淳化二年(991),諫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這宋沆是呂蒙正夫人的娘家人,因這層關系,呂蒙正也受牽連。九月,呂蒙正被革除相位,貶為吏部尚書。太宗起用李昉、張齊賢為相。
這次罷相,實屬無辜。過了兩年,即淳化四年十月,太宗復相呂蒙正。蒙正入宮謝恩。太宗一見他,便道: “那張紳果然貪贓枉法。”原來,職掌州縣官考核的考課院立案調查張紳在蔡州貪贓一事,查明了真相,張紳確犯有貪贓罪。太宗此話,算是向呂蒙正認錯。呂蒙正默不作聲。太宗見狀,和他談起征戰來,說道: “朕近來發兵征討契丹等,乃為民除暴; 若窮兵黷武,則天下生靈涂炭。”呂蒙正對曰: “隋、唐數十年中,四征高麗、突厥,民不堪命。隋煬帝全軍陷沒,唐太宗自運土木攻城。即使這樣,也無功而還。治國之要,在于內修政事。如此,遠方歸順,天下自然安寧。”太宗稱是。
在對待契丹人的問題上,他因此被指斥為妥協派。這樣說是不妥當的。宋對契丹多次開戰,失敗居多,究其原因,是大宋帝國的國力不強。惟有增強國力,方能衛國安邦。呂蒙正建議把注意力轉向內政,不失為高見。
呂蒙正第二次拜相,仍然處處以國事為重,從不為保富貴而阿諛奉承,討皇上的歡心。有時,太宗正在興頭上,呂蒙正卻澆一盆冷水。
一天夜里,太宗宴飲,呂蒙正旁侍。太宗對他說: “五代之際,生靈蒙災,周太祖從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南歸,士庶劫掠。下有火災,上見彗星,黎民恐懼,認為無太平之日了。朕躬親政務,諸事大致都處理得有條有理。常以為大宋興盛乃蒼天保佑,實則治亂在人。”呂蒙正離席叩拜,道: “京師乃皇上所居,四方輻湊,故顯得繁盛。臣曾看見去京師不幾里,饑寒而死的人很多。全國各地不都像京師一樣繁華。若陛下的視野能由近及遠,那么,蒼生就萬幸了。”
太宗雖為英主,但見呂蒙正澆他冷水,興致頓失,臉色很難看,默不作聲。呂蒙正侃然回到座上。
有時,呂蒙正十分固執,令堂堂天子也無可奈何。
拿出使契丹這事來說吧。太宗要中書省選個合適的人選,呂蒙正退朝,選定一人奏上,太宗不同意。他日,太宗問另選人沒有,呂蒙正仍奏以那人,太宗還是不同意。過后,太宗再次問起人選一事,呂蒙正再次推舉那人,太宗仍不同意。當太宗又一次問人選有了沒有時,呂蒙正奏告的仍是那人。太宗面有慍色,道: “愛卿為何這般固執?”
“不是臣固執,而是陛下不了解臣。”呂蒙正道,“出使契丹,此人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人莫及。臣不想阿諛奉承,壞了大事!”
在場的公卿百官見了這場面,心驚膽戰,悚息不敢動。
太宗退朝,對左右的侍從說: “蒙正氣量,朕不如。”詔用呂蒙正推薦的那人。那人出使,果然不辱使命。
呂蒙正算得上是賢相,但他的所作所為,太宗皇帝實在難以容忍。至道元年(995)四月,太宗罷免了他的相位,以尚書省副長官——右仆射的身份出判河南府。呂蒙正去洛陽上任,政尚清靜,事委僚屬,他總裁而已。
2年后,宋太宗病死,他的第3個兒子趙恒即位,是為真宗。
真宗詔遷呂蒙正為尚書省的長官——左仆射。上任時,正值朝廷營建宋太宗陵墓,呂蒙正追感太宗的厚遇,捐家財300余萬助用。葬日,伏哭盡哀。
呂蒙正做了4年尚書左仆射,再次登上了相位。
在宋朝歷史上,3次入相者,惟趙普與呂蒙正了。
拜相不久,詔加官司空兼門下侍郎。兩年后,授太子太師。
四、告老還鄉
景德二年(1005),呂蒙正年59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上疏辭官。真宗詔準。呂蒙正入宮謝恩,真宗特命呂蒙正的肩輿至東園門,讓他兩個兒子扶掖上殿。呂蒙正奏言: “遠人請和,弭兵省財,乃古今上策,惟請陛下以百姓為念。”臨去之際,仍不忘與契丹人講和。
呂蒙正回到了故鄉洛陽,整日與親朋好友宴集,子孫環立,輪流祝壽,蒙正怡然自得。真宗去朝拜太宗陵墓、封禪泰山路過洛陽,都去呂府看望蒙正。他問呂蒙正: “愛卿諸子誰可重用?”呂蒙正道: “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現任潁州(治今安徽阜陽)推官,真乃宰相器也!”呂夷簡從此為真宗注重。
呂蒙正在洛陽度過6年安祥舒適的生活,大中祥符四年(1011)病逝,享年68歲。真宗下詔追贈中書令,謚曰“文穆”。
蒙正娶宋氏為妻,生有五子: 從簡、惟簡、承簡、居簡、知簡。五子皆以父任官,他們當中,居簡最有出息,有父風。仁宗慶歷年間(1041~ 1048),居簡提點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刑獄。有個叫夏竦的上疏,言儒學大師石介詐死,北投契丹,請開棺檢驗。這實屬誣告。那夏竦剛被真宗任命為樞密使,就被罷免,以杜衍出任。石介時為太子中允——一種階官,在集賢院校勘典籍,寫了一篇《慶歷圣德詩》,歌頌范仲淹、富弼、歐陽修、蔡襄、杜衍等一班大臣。夏竦因此銜恨。石介病死,徐州(今屬江蘇)人孔直溫造反,官府搜查他家,發現有封石介的書信。夏竦借此大做文章,妄言石介詐死云云。真宗不明真相,遣宦官前往開棺驗尸。石介乃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地屬京東路,呂居簡官居提點刑獄,掌司法、刑獄和監察,石介一案屬于他的職權范圍。他對欽差說: “萬一石介果真死了,朝廷便是無故掘人家墳墓,怎么辦?”那位欽差的宦官沒了主意,問呂居簡: “你說咋辦?”居簡道: “石介死,必有親朋門生送葬,問他們就明白了。”調查結果,石介真死。
呂居簡官至兵部侍郎判西京御史臺。
上一篇:呂溱
下一篇:商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