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文化遺存·碑刻與摩崖
山東是古代石刻的寶庫,除漢畫像石外,歷代的碑碣石刻等更是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有藝術(shù)價值的當數(shù)漢魏六朝的碑碣和北朝的摩崖石刻。
山東最早的刻石要數(shù)秦代刻石。秦始皇曾幾次東巡,在芝罘、泰山、嶧山都留有刻石以頌功德。如今立于泰山的秦碑上還有個別字跡可識,現(xiàn)已被移到岱廟院中保管。
漢代刻石也有不少。漢碑遺存最多的是濟寧市所轄市、縣,故有“中國漢碑半濟寧”的說法。漢代碑刻是漢代人用以表墓、追頌死者生平事跡或祭祀神靈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漢代生活習俗、思想意識、歷史事件、書法藝術(shù)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資料。約從宋代起,學者們開始關(guān)注漢碑研究,如宋朝金石家歐陽修、趙明誠都親臨東魯探查研究漢碑,并將其成果撰著成文而行于世。明清兩代的金石大家亦紛至齊魯,錢塘黃易趁在濟寧做運河同知之機,遍訪濟寧、鄒魯?shù)鹊兀樵L漢碑。州人李鐵橋也對保護濟寧漢碑做出了貢獻。濟寧市的漢代碑刻,雖歷經(jīng)滄桑佚失不少,但仍有三十八種保留至今,為全國漢碑存量之最,實際上占了全國漢碑存量的一半以上。這些漢碑包括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十二種和歷史上保存下來的二十六種,集中在曲阜、濟寧兩地,曲阜有乙瑛、孔宙、禮器、史晨、孔謙、孔君墓、孔彪、孔褒等二十種,現(xiàn)均存于孔廟之中;濟寧漢碑室有魯峻、范式、景君、朱君長、鄭季宣等十種。其他有鄒城孟廟兩種,嘉祥武氏祠三種,宋山一種,汶上、微山各一種。
濟寧所轄市、縣中其他朝代的碑刻也十分集中。僅曲阜境內(nèi)就有各種碑碣數(shù)千塊,包括祀孔碑、謁孔碑、功德碑、蠲免差徭碑、“旌忠”“節(jié)孝”碑,以及各種題記、墓碑等,其中魏、晉、北朝的碑刻就有孔羨、賈使君、張猛龍、李仲璇、夫子廟等。碑碣除用漢文刻成外,還有用少數(shù)民族文字,如滿文、古蒙古文等鑿刻的。元代碑刻在國內(nèi)其他各處極為罕見,但曲阜卻有百余塊之多。無論從年代跨度上,從數(shù)量上,還是從歷史、藝術(shù)價值上,曲阜的石碑都堪與西安碑林媲美。鄒城孟廟中的現(xiàn)存歷代碑刻也有三百五十多塊,有楷、草、隸、篆各種書體,還有漢、蒙兩種文字。由嶧山移入的秦嶧山刻石雖為元代仿制,但仍為國內(nèi)書法珍品,新莽時的天鳳刻石、漢墻村刻石、西晉劉寶墓志銘、唐歐陽詢的蘇玉華墓志銘等也很著名。
濟寧之外,泰安岱廟的石碑也很集中,這里向有“小碑林”之稱,有衡方、張遷等漢碑及晉任城太守之妻孫夫人碑,計保存歷代碑碣一百五十多種。長清縣靈巖寺的碑刻則有四百二十三塊,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手跡,如唐代李邕的靈巖寺頌,宋代蘇轍、蔡卞的手跡石刻,元代的白話文碑刻等。由于唐、宋倡佛,宋代以來的文物遺存更多。
歷代勘刻石碑的目的在于昭示后人,傳之久遠,除了采石刻碑,還有的直接在山崖石壁上鐫刻文字,這就是“摩崖”。
山東的摩崖,題刻宗教經(jīng)典的較多。泰山斗母宮東北一公里山谷的經(jīng)石峪刻的是佛教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題刻全文四千九百七十字,現(xiàn)存一千零四十三字,字大如斗,氣魄宏大。字體謹嚴遒勁,被譽為“榜書之宗”。崖間多明、清人贊頌題詞。古人多認為此經(jīng)系北齊人書刻,魏源考為北齊僧安道一書,也有人認為是王羲之所書。與經(jīng)石峪一道被康有為評為北碑妙品的還有徂徠山佛號摩崖、大般若經(jīng)及映佛崖佛經(jīng)摩崖。康有為還稱贊過鄒城的四山(尖山、鐵山、岡山、葛山)摩崖,說它們“通隸楷,備方圓,高深簡穆,為壁窠之極軌”,四山所刻也都是佛經(jīng)、經(jīng)頌之類。此外,寧陽水牛山摩崖所刻是佛家的文殊般若經(jīng)。
文登城西二十五公里處的圣經(jīng)山上的摩崖石刻則是道家的《道德經(jīng)》上、下卷,這也是一處著名的摩崖石刻,連同附記在內(nèi)計六千余字。碑文刻在一塊新月形的巨石上,字徑三寸,字體系隸書變體,接近楷書。金、元時期這里曾是道教興盛之處,估計老子《道德經(jīng)》刻石可能出現(xiàn)于那一時期。
山東的摩崖石刻不屬宗教經(jīng)典者也有不少,泰山、嶧山等歷史名山上的眾多題銘均屬此類。在泰山頂端大觀峰上的《紀泰山碑》也很有名,它削壁為碑,為唐開元十四年唐玄宗李隆基封泰山時所書。另外,萊州云峰山等處的摩崖石刻也很值得一說。這里的摩崖石刻大部由北魏書法家鄭道昭所書,鄭道昭少而好學,博覽群書,被稱為“一代文宗”,他曾任光州刺史,其子鄭述祖曾任袞州刺史,他們父子均善書。自魏至齊,他們先后在萊州云峰山、大基山道士谷、平度的天柱山、青州的白駒山等處摩崖題字四十六處,多在突出的巖石側(cè)面。其中僅云峰山上的石刻就有二十余處,較有名的有《滎陽鄭文公之碑》《論經(jīng)詩》《觀海詩》等等。石刻均書法謹嚴渾厚,雖屬魏體,亦有隸意。
上一篇: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古代遺跡·石窟文化
下一篇:齊魯文化·禮樂之邦·禮為邦本,崇禮、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