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工作的女法官
陳燕萍是我國江蘇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陰靖江園區法庭的副庭長,是唯一的一位在農村法庭工作的女法官。
1996年春,在法院機關工作的陳燕萍,主動提出到基層農民法庭工作。當時,很多人就很懷疑:農村法庭環境艱苦,人少事多任務重,交通不便條件差。從小在干部家庭長大、沒有在農村待過一天的陳燕萍,能不能長期干下去?面對這一切,陳燕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切。
一到法庭,陳燕萍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辦案中去。為了能夠很快辦結案件,常常都是案件一到手,陳燕萍就立刻排期開庭,能調解的盡量調解,不能調解的就盡快判決。
白天,陳燕萍忙著發傳票、調解、開庭,到了晚上,又忙著寫判決書、查閱案卷等,經常都忙得暈頭轉向,累得腰酸背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燕萍以自己良好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周圍同事們的敬佩。
有一次,一個同事看陳燕萍沒日沒夜地忙著,就勸她休息一兩天,可她卻說:“寧讓人等案件,不讓案件等人。”一年下來,陳燕萍所辦案子的數目在全院是最多的,辦案效率也是最高的,這讓那些擔心她是否能待得下去的人跌破了眼鏡。
一年來,陳燕萍的同事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能為今天的成就,她在背后付出了多少的汗水,甚至是淚水。到法庭之后的半年,陳燕萍審理了一起案件,因被告白天在外打工,傳票只能在晚上送過去。
于是,陳燕萍下班后,就拿上傳票,騎著自行車,匆忙趕到被告家中,坐在門口一直等到晚上8點多,才把傳票送到了被告手中。回來的路上,忽然變天了,狂風加暴雨,路上也滿是泥濘。
陳燕萍小心翼翼地、艱難地推著自行車慢慢向前移動著,但由于天色太暗,走著走著,她不小心跌進了一條溝里,自行車壓在了她身上。陳燕萍不曉得自己究竟是為什么,何苦讓自己受這種苦呢?一時之間,悲從心生,她難過得哭了,淚水和著雨水順著她的臉流了下來。
后來,在一位好心村民的幫助下,陳燕萍才安全回到了家中。而陳燕萍是一個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的人,第二天,她又認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了。
在當年,陳燕萍將自己4歲的女兒半托在幼兒園,毅然地來到農村法庭。一天晚上,天都已經黑了,她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往家走去。回到家后,她找不到女兒,立刻跑到幼兒園。
這時,陳燕萍看到女兒一個人坐在教室里,她問女兒為什么不回家,女兒回答說:“人家都有媽媽接,我就不回家,看你來不來接我?”
聽到這話,陳燕萍抱起女兒,心酸地流下了眼淚。女兒一看到媽媽哭了,便用小手帕擦著媽媽臉上的淚,用稚氣的聲音說:“媽媽別生氣,我以后自己回家就是了。”
如今,女兒已經上高中了,陳燕萍仍然很少接送。有一年,她的愛人因腿部骨折住院,手術那天,她在手術單上簽過字后,就又匆匆趕回了法庭。法庭工作一直都很忙,因而她沒有請過一天假去照料丈夫。
由于長期在法庭工作,照顧家人和家庭的時間比較少,上級領導也曾多次考慮要調整陳燕萍的工作崗位,讓她回院機關。但她卻總是難舍與農村法庭之間的感情,說在哪里辦案都一樣。就這樣,陳燕萍在法庭一干就是12年。
最終,陳燕萍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她扎根基層,悉心辦案的工作作風令人稱道。12年來,她一共辦結案件2600多件,每年都超過了200件。2006年,她還被全院評為“辦案狀元”。她所辦案件無一超審限,無一發回重審,是當地干警心中的法官楷模。
陳燕萍就是這樣,一直以來,她都堅守在基層崗位上,為工作不顧一切,始終奉獻著。她也許不是女兒心目中的好母親,不是丈夫心目中的好妻子,但是,她卻是農民兄弟心目中的“正義天使”,大家學習的楷模。
陳燕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審理的案件雖不是什么大案,但對老百姓來說,每件都是大案。一個人也許一生就打一次官司,我們做法官的,不僅要讓他們體會到法律的公平與正義,還要讓他們感受到法律的溫情。”其實,這更是她心中的信仰,一直以來堅持的辦公原則。
2007年5月,在審理一起離婚案件的時候,陳燕萍了解到夫妻倆有感情基礎,要離婚的真正原因是女方的父母嫌貧愛富,便強迫女兒離婚。在判決的前一天,女方的父母為達到目的,就將一個裝有千元的紅包送到了陳燕萍的辦公室,請求她幫忙,卻被陳燕萍婉言拒絕了。
女方父母以為陳燕萍是嫌錢少,就又從口袋里摸出了一沓鈔票。陳燕萍見狀,馬上就板起面孔對女方父母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勸告他們,做父母的應該為兒女們的幸福著想,能做主的就讓他們自己做主,還對他們說,強迫女兒離婚是“犯法”的。
就這樣,在陳燕萍的循循善誘下,女方父母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陳法官認法不認錢,只怪我們一時糊涂,差點干出傻事,以后再也不干涉小兩口的婚姻了。”
陳燕萍辦案不僅認法不認錢,更是認法不認人。一次,她審理一起借貸糾紛案件時,被告是她丈夫任副鎮長時所駐村的一名情同手足的村干部。原告知道后,特別擔心。
而陳燕萍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依法判決被告敗訴,維護了原告的合法利益。當被告接到判決書后,由衷地說道:“陳法官只認法不認人,我輸了官司也佩服她!”并主動履行了法院的判決。
在審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糾紛案中,原告因五級傷殘而住院,已經欠了10萬多元的醫療費用,但仍急需要做第二次手術,卻很難再拿出手術費用。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陳燕萍立即乘坐火車趕到了吉林省遼源市,尋找被告,依法先予執行。為節省開支,她沿途住小旅館、吃方便面,費勁波折后,終于找到了被告,向其講明了原告的實情和來意,被告聽后,特感動,便主動拿出了4萬元。這一來回只用了5天的時間,為當事人節省了許多費用。原告及其家屬都非常感動,想請陳燕萍吃頓飯,也被她婉言謝絕了。
在農村法庭工作的12年中,陳燕萍既沒有辦過一件錯案,也沒有接受過當事人的一次禮金。陳燕萍始終認為,對于老百姓來說,每件案子都是大案。也正是這樣,才造就了她嚴肅謹慎的工作作風,從而在審案過程中,總是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一直以來,陳燕萍的辦案之道是: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實現百分之一的調解可能,用最大的耐心去化解矛盾。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實現百分之一的調解可能,用最大的耐心去化解矛盾。”陳燕萍每年經辦的案件中,有一半都是經調解結案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一次,陳燕萍審理了一起離婚案件,被告是外地的上門女婿,因盜竊服刑,剛剛刑滿出獄。當被告接到離婚起訴書的時候,長跪在地,請求法官不要判決離婚,并表示愿意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考慮到被告夫婦倆有一定的婚姻基礎,并且還有一個孩子,如果離婚,孩子的心靈會受到很大的傷害,而被告的妻子提出離婚主要是因為丈夫不爭氣,對其恨鐵不成鋼。
如今,被告有悔改的誠意,說明婚姻還是可以挽救的。于是,陳燕萍就先從被告的岳父、岳母著手,做通思想工作后,又勸說被告的妻子。最終,被告的岳父岳母一家深深地被陳燕萍的真情所打動,女方便主動申請撤訴。
第二天,被告專程來到法院,感謝陳燕萍挽救了他的家庭,感謝她幫助他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
還有一次,江陰園區辦事處要為一大型拆遷安置區建設學校,需要拆遷園區某村一個組的30多戶農民住宅。其中,有20多戶人家都堅決不簽安置協議,拒絕拆遷,另外十幾戶雖然簽訂了安置協議,但卻不肯搬遷。
為早日建成學校,承建方只好將村民們告上了法庭。陳燕萍接到訴訟后,考慮到案件的公益性和復雜性,便走村串戶,在尊重雙方當事人意愿的前提下,圍繞主要矛盾反復進行調解。
一方面對拆遷評估不一的結果公開了一系列政策和具體的計算辦法,從而消除了群眾的誘惑;另一方面,又對按有關規定未列入評估的物產,依據現狀進行了妥善的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戶的實際利益。最后,雙方達成和解,30多戶順利拆遷,學校也按時建成開學。
最令陳燕萍記憶猶新的案件,是農民張某等6人曾以歸還借款為由對某漁輪廠提出訴訟。在受理案件的過程中,陳燕萍發現是該廠向內部職工和社會人員違規集資后償還發生困難而引起訴訟。
同時,她考慮到涉案人數比較多、金額大,容易引發群眾矛盾糾紛。因此,為了妥善處理此案,保護群眾利益,陳燕萍多次上門調解,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促成該廠將自有鋼板變賣后返還了上百人的上百萬元的集資款,使案件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陳燕萍調解案件的效率特別高,有時候,一天經調解結案的就有四五件。當問起陳燕萍辦案高效的訣竅時,她總是笑著說:“用心、用情、多動腦筋就能辦好。”
后來,陳燕萍在審理一起通道糾紛案時,發現原告、被告是親兄弟,因嫂子與婆婆為一些小事而爭吵,兩兄弟、妯娌便打了起來。哥哥覺得自己受盡了侮辱,就在弟弟一家外出的必經通道上挖了一道溝,以示報復。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親友、村干部多次調解,但卻并不見效。
為此,弟弟將哥哥告上了法庭。為避免矛盾激化,陳燕萍決定對此進行調解。隨后,她聯系村干部,請來了年歲較大、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同參與調解。借助于鄉村淳樸的風氣,情與法雙管齊下,兄弟倆握手言和,感情又和好如初了。
陳燕萍與同行們交流經驗時常說:“微笑調解是鈍化矛盾的基點,真情調解是和諧司法的模式,登門調解是案結事了的重要舉措。”
總之,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民事糾紛,陳燕萍始終都會以女性特有的細心、耐心和同情心,在情與法之間尋找出最佳結合點,做好調解工作,促進社會和諧。2002年,陳燕萍被靖江市委、市政府評為“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
面對每個案件,陳燕萍總是會用調解的方法來解決,這也正體現出了她那和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正因如此,才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
在辦案過程中,陳燕萍事事、處處愛民、為民,履行著法官的社會責任。平常,她總是會給那些要求贍養的老人午餐費和回家的路費,為案件受害人伸張正義,使他們感受到女法官的柔情和司法的溫暖。
靖江市新橋鎮文東村86歲的村民曹陳氏,生有5個子女,但生活卻始終沒有著落,于是背著破籃子到法庭起訴子女。陳燕萍受理此案后,就多次上門找其子女做思想工作,但都被拒之門外。
為了讓老人能夠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她立刻到原告、被告所在村開庭,邀請村民們旁聽。終于,在法律與真情的感召之下,5個子女的良知得到了感悟,曹陳氏的晚年生活也得到了保障。事后,曹陳氏逢人就說:“我的幸福生活是陳法官給的,謝謝陳法官!”
2002年8月,陳燕萍受理了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原告是一名9歲的小女孩。女孩名叫何小敏,她起訴親生母親,要求給付生活費、學費和醫療費。
從小敏奶奶那里,陳燕萍了解到了案件原告小敏的基本情況:2歲時,面部局部長出兩塊腫瘤,7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又離家出走,只好隨祖父母生活。由于家境非常貧寒,小敏的腫瘤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病情越來越嚴重。
面對這樣一個貧困的殘疾孩子和年邁的老人,陳燕萍的心里一陣酸痛,一時不知道該怎樣安慰他們,只說了一句:“不早了,你們先回去吧,法院一定會主持公道的。”
隨后,奶奶和代理人一起出了門,而小敏卻在陳燕萍的辦公桌前站住了,她貓著腰,把頭縮得低低的,低聲說了一句:“阿姨,幫我找找媽媽。”
陳燕萍聽后,心一下子被揪緊了,眼睛也濕潤了,心想:孩子要的不僅僅是每月100元的撫育費,她要的是母愛啊。于是,陳燕萍站了起來,走到小敏身邊,摸著她的頭說:“阿姨一定為你找媽媽。”
從2002年起,陳燕萍就拉著小敏的手,十幾次到周邊縣市尋找小敏的生母。為了治好小敏的病,陳燕萍帶著小敏到全國各大醫院尋求治療,只要對小敏的救治存有一線希望,她都會主動聯系,從不輕易放棄。
有一次,陳燕萍帶曉敏去醫院看病時,小敏在進入檢查室前摟著陳燕萍說:“阿姨,我怕!”孩子的真情流露讓陳燕萍淚珠涌動,她馬上就說:“不要怕,以后我就是你的媽媽,我們一起來戰勝病魔!”
幾年以來,每逢開學,陳燕萍就給小敏送去了學習用品、學雜費、伙食費;兒童節,她給小敏送去禮品;春節到了,她也必然給小敏添置新衣新褲……每當這時,鄰居們就會羨慕地說:“小敏,你的法官媽媽看你來了。”
陳燕萍幫助小敏的事跡感動了社會各界人士,也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靖江市、泰州市在一些人的發動下,社會各界人士對小敏進行捐款。2007年1月,在全省“十佳法官”頒獎典禮上,陳燕萍的先進事跡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每個人,當場就收到了全省法院系統捐款1.4萬元。
在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資助下,上海九院分兩次手術,成功切除了小敏面部的腫瘤,術后恢復良好,小敏又重新恢復了自信的笑容。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作為一名奮斗在農村基層法庭的女法官,12年來,陳燕萍就是這樣把辛勤和汗水撒在了鄉間小路上,把法律和真情播送給了千家萬戶,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審判事業。她以令人嘆服的工作業績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譜寫了一曲當代法官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青春之歌。
近年來,陳燕萍先后榮獲一、二、三等功各1次,被各級組織部門評為“辦案能手”“十佳優秀法官”“勤政廉政先進個人”“巾幗標兵”“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省市“人民滿意法官”、省法院系統“十佳法官”,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人民法庭優秀法官”稱號。
2007年8月,陳燕萍被中宣部確定為“道德楷模文明風尚”全國重大宣傳典型。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等十多家中央和省級媒體對陳燕萍的事跡進行了重點宣傳報道。
2008年2月,陳燕萍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并榮獲江蘇省道德模范提名獎。江蘇省法院為陳燕萍記一等功。江蘇省政府授予陳燕萍“人民滿意公務員”稱號。江蘇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林祥親切看望陳燕萍,為她題詞:“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真情調解、公正辦案。”
陳燕萍心系群眾,司法為民,以一名女法官的胸懷和無私的愛,長期關愛、資助著困難的人,她那崇高的人格魅力,無愧于“道德模范”的榮譽稱號。
上一篇:圓貧困生夢的胡安梅
下一篇:多一個朋友多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