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若生在明中期,再怎么不濟,也能使國家保持清平的局面,然而,他偏偏生于末世。他接受了一個爛攤子,經(jīng)萬歷、天啟兩代的糟蹋,國家財政捉襟見肘,軍隊不堪一擊,外有滿清壓境,內(nèi)有農(nóng)民起義。更為可怕的是,整個政府機構(gòu)及士大夫階層都徹底腐化了,經(jīng)過幾十年的黨爭,無謂的黨派斗爭已成為慣性,在所難免,賄賂公行,選出的官,文者無謀,武者無勇,上下內(nèi)外,通同扯謊,事事皆壞極了?;实劭吹竭@局面,真是太著急了,只希望一夜之間就能整頓朝綱,使老大帝國恢復青春,他自己認真負責,便希望臣下也如此,然而哪里行得通? 于是他又憤怒又失望,便用重刑處罰臣下,結(jié)果使君臣更為離心離德。臣下批評他說:“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zhuǎn)為刑名?!?可年輕的皇帝哪里聽得進,仍是一味地急躁,他政治經(jīng)驗不足,又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用人不當,便反復換人,動不動就逐殺朝官,到崇禎末,內(nèi)閣大學士前后換了51人,殺了2人,誅殺了7名總督。這樣一來,一方面使大小臣僚不敢任事,人們皆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奸佞之徒利用皇帝的弱點,大進佞詞,或以嚴刑峻法苛責對立派。朝廷上唇槍舌劍,不講安邦治民,只是無聊的指摘吵罵。一次,天象發(fā)生星變,各派大臣又來勁了,借此大作文章,互相指責,吵得不亦樂乎。對此,皇帝非常討厭,便不再相信文武群臣,甚至以后也用宦官監(jiān)視群臣,使政治局面更為混亂。由于崇禎帝特別克己勤政,舊史對他的失敗尤為痛惜,以為如果他不那么急躁,也許就能成功了。然而,不急于求成,或許導致因循,不嚴厲治下,也可能無法控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崇禎的寶座正安放在火山口上。
上一篇:《王大臣一死兩疑》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皇位更替閹黨滅》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