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爭虎斗:鞍之戰
齊國自齊桓公和管仲之后,便喪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不過憑借其雄厚的積累,始終是東方大國,至少可以獨霸一方。齊國在國際上還是有影響力的,即便是楚國和晉國,也絕不敢把它當做鄭國或宋國那樣的二等國家來看待。
這也使得齊國有點沾沾自得,齊國并不像其他諸侯國那樣,將晉國奉為盟主,而是比較特立獨行。晉國為了同楚國對抗,也不能不積極拉攏齊國作為盟友。
公元前592年,晉國想要主持召開國際會議,派上軍副司令郤克作為大使前往齊國準備邀請齊頃公參加。
郤克是晉軍中的后起之秀,又是新任中軍元帥士會的老部下,派他前往齊國表示晉國對齊國的尊敬;同時到齊國訪問的人,還有魯國的季文子,以及衛國的孫良夫和曹國的公子首。
可巧的是,這四個人在生理儀表上或多或少有點缺陷,魯國的季文子是禿發;衛國的孫良夫是跛腳;曹國的公子首是駝背;而晉國的郤克則是獨眼。
齊頃公見到這四個使者長得這樣子,覺得很好玩。為了逗后宮的女人們開心,他決意讓這四位使者出出洋相。于是就讓四位有著同樣生理缺陷的人為這四位使者駕車,然后讓自己的母親蕭同叔子及后宮佳麗們躲在帷幕后面偷看。
當郤克走上臺階時,聽到從帷幕后面傳來女人們“吱吱”的笑聲,他感到怒不可遏。
堂堂的大國使者居然被齊國人如此戲弄,這口氣,郤克怎么咽得下去?郤克二話不說,當即轉身而去。將出使的重任交給他的副手欒京廬,自己則回晉國去了。
回國后,郤克馬上向晉景公匯報了齊國對各國使臣的侮辱,并請求帶兵征討齊國。但是晉景公不想因為郤克的個人恩怨而得罪齊國,沒有答應。郤克不死心,又向晉景公請求帶領自己的家兵前往征討,也沒有得到同意。
夏季,晉國召集的國際會議在斷道(今山西沁縣西)舉行,參加會議的代表有晉國、魯國、衛國、曹國、邾國及齊國。
齊頃公派了高固、晏弱、蔡朝和南郭偃等四人前來參加會議,這四人進了晉國后,就打聽到郤克正準備對齊國的使者進行報復。高固一看苗頭不對,擔心遭郤克的毒手,便找了個機會偷偷地溜走逃回國內去了。
剩下來的三個齊國使臣日子也不好過,由于齊頃公侮辱了晉國、魯國、衛國與曹國的使臣,現在要為之付出代價了。魯國、衛國和曹國三國聯合提出抗議,要求拒絕齊國使臣參加會議。在晉國一方,郤克也乘機大造聲勢。
晉景公一看眾憤很大,也不敢得罪太多的國家。要不然這次國際會議就開不下去了,便將三位齊國使臣扣押了起來。
本來晉國想與齊國聯合,共同商討對付鄭國、許國和宋國等親附楚國的國家。由于齊國發生“侮辱使臣”事件,反倒使兩國關系走向對立。晉國政府扣押齊國使臣,又使得兩國的矛盾激化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晉齊兩國政治關系惡化,直接導致軍事沖突。
第二年(公元前591年),晉國與衛國出動聯合軍隊對齊國發動進攻,聯軍一直打到了齊國境內的陽谷(今山東省東平西北)。齊頃公無可奈何,與晉國簽下城下之盟,并派出人質前往晉國,晉和衛兩國軍隊方才退兵。
齊頃公所種下的惡果夠他受的。
魯國政府也準備對齊國實施報復,魯國執政季文子是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他與郤克一樣,在出訪齊國時受到羞辱。春秋時代的人多重名譽,榮譽感高于一切,這口惡氣不出不行。
不過魯國實力遠遜于齊國,要單挑的話,絕不是齊國的對手,怎么辦呢?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莫過于楚國了,此時楚莊王尚且在世,呼風喚雨,雄霸天下。
魯國政府決定向楚國借兵,楚莊王正有北進中原的雄心。現在魯國找上門來,豈不正投所意?他一口答應了魯國的請求,決定出兵協助攻打齊國。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一年的七月楚莊王病逝,使得楚軍協助魯國進攻齊國的打算成了泡影。
楚莊王之死給齊魯沖突帶來了變數。
新上臺的楚共王一改父親楚莊王的政策,轉同齊國聯合,這一重大轉變令魯國政府震驚。齊頃公以高超的外交手段,不僅斬斷了魯國與楚國的聯系,而且還與楚共王達成秘密協議,共同出兵瓜分魯國。
形勢的轉變,對魯國相當不利。一旦齊國與楚國南北夾擊,魯國的悲慘命運可想而知。齊頃公這一高明的外交攻勢,令魯國政府措手不及,現在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晉國的援助上了。
魯國大夫臧宣叔火速前往晉國,會晤剛剛升任中軍元帥的郤克。臧宣叔找對了人,郤克在晉國國內是強硬派實權人物,主張武力討伐齊國。對于魯國政府的請求,郤克滿口答應。并且說服晉景公與魯國簽訂同盟條約,共同對抗齊國與楚國。
齊和魯兩國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589年春季,齊魯戰爭爆發。
齊頃公親率大軍從北面侵入魯國,包圍了魯國的北方重鎮龍邑(今山東泰安東南)。齊軍發動猛烈的攻擊,魯軍拼死抵抗,在反復爭奪戰中雙方各有傷亡。
齊頃公的寵臣(嬖人)廬蒲在戰斗中,被魯國的守軍俘虜了。齊頃公向魯國守軍放話,愿意以撤兵作為條件,換取廬蒲的生命。魯國人對齊頃公恨之入骨,偏偏就不放人。并把廬蒲殺死,將尸體掛在城墻上示眾。
齊頃公望見了廬蒲血淋淋的人頭,他氣急敗壞。親自充當鼓手,擂響戰鼓,這是進攻的信號。齊軍見國君親自擂響戰斗的鼓聲,無不感奮向前,蜂擁而上,奮勇登城。面對蟻群般涌來的齊國士兵,守城的魯軍雖然拼死抵抗,終究寡不敵眾。經過三天的血戰,龍邑淪陷。
齊軍馬不停蹄,繼續向南挺進直抵巢丘。
為了緩解魯國戰場上的壓力,魯國的盟友衛國出兵攻入齊國。
衛國軍隊的統帥孫良夫,也是一個曾被齊頃公侮辱過的人,在打擊齊國上非常積極。齊頃公得知衛國卷入戰爭、偷襲齊國的消息后,立即移師回國迎戰衛國軍隊。
衛國畢竟是一個小國,軍事實力上也比較弱小。遭遇齊軍之后,軍心開始動搖,衛國軍隊中有些將領就想著逃跑。齊軍對衛軍發動了猛烈襲擊,衛軍抵擋不住,撤出齊國。齊國軍隊乘勝反擊,攻入衛國。在新筑與衛軍展開大戰,衛軍大敗。
新筑會戰的失利,令衛軍總司令孫良夫灰心喪氣。而軍隊更是士氣低落,不堪再戰。孫良夫打算放棄防線,繼續后撤。這時他的部下石稷站出來,力勸孫良夫重振士氣,鞏固防線繼續抵抗齊軍。并且故意放出風聲,揚言援軍馬上就要趕到。
齊頃公得知消息后,不敢貿然深入,衛和齊兩軍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看來要徹底扭轉戰局,打垮齊軍,非得讓晉國的軍隊卷入不可;否則一旦楚國卷入戰爭,與齊國合力夾擊魯國,后果不堪設想。
衛國的統帥孫良夫親自前往晉國請求救兵,與此同時魯國特使臧宣叔也抵達晉國。兩人一同前往郤克處,請求這位晉軍總司令伸出援助之手。
雖然晉國與魯國簽訂了同盟條約,但自齊和魯戰爭爆發以來,晉景公仍然遲遲不肯卷入戰爭。晉軍總司令郤克也心急如焚,會見孫良夫與臧宣叔后,他與兩人一同前往晉見晉景公。
郤克警告晉景公,衛國與魯國都是晉國的重要盟國。現在兩國同時與齊國開戰,楚國的軍隊也隨時可能介入。如果不能及時出兵相救,晉國在東方的勢力將可能受到重創。楚國勢必席卷中原,到時晉國根本無力與楚國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晉景公終于答應郤克的請求,決心參戰。
晉景公撥給郤克包括七百輛戰車的龐大軍隊,這個軍隊的規模相當于城濮之戰中晉軍的總兵力,但是郤克仍然嫌不足。
郤克對晉景公說:“當年文公一代雄主,手下強將如云,所以以七百輛戰車的兵力就擊敗了強楚。但是現在,我的才能跟先輩們相比,連給他們做馬夫的資格也沒有,一定要有更多的兵力才可以保證戰勝對方。”
晉景公沉吟了片刻,答應撥給郤克八百輛戰車。八百輛戰車,這在晉國戰史上是迄今為止最龐大的戰車集群。郤克心情愉快,當即集合了三軍隊伍,開赴戰爭前線。晉國的中軍集團由郤克擔當總司令,上軍集團由士會的兒子士燮指揮(上軍副司令),下軍集團的司令員是欒書,韓厥擔任三軍司馬,負責軍紀與后勤。
郤克早就期盼著有報仇雪恥的一天了。
齊頃公是個高傲,卻不乏勇敢精神的君主。
自從失去霸主地位后,齊國人并沒有放棄復興國運的夢想,所有人都懷念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時代。齊頃公志向遠大,但他的才能顯得不足。一個堂堂大國君主竟然為了后宮女人的歡笑,而不惜得罪強大的晉國與魯和衛等鄰國。視國家利益于不顧,自信過頭了。
齊頃公對魯國與衛國開戰,兩線作戰。戰報連捷,心中好不得意。自以為不朽之勛業,觸手可及。晉國出兵了,不過他并不擔心,也不害怕。
郤克統率的晉國軍隊越過衛國邊境,進入齊國境內的靡笄山。齊頃公不僅不驚慌,反倒有些興奮。只要一戰擊敗晉軍,自己便是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了。他沒有退卻,派人前往晉國兵營下達戰書,要求與晉軍決一死戰。
面對齊國使者的公然挑戰,晉軍將領冷嘲熱諷地說:“我們晉國軍隊打起仗來只能前進不能后退,不必有勞你們國君來下戰書,我們自會勇往直前的。”
齊頃公正被齊軍在魯國和衛國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聽說晉軍統帥郤克接受了挑戰書,心情十分愉快,對左右說:“晉軍接受挑戰,本是寡人的愿望。就算他們不答應,寡人也一定會跟他們兵戎相見的。”
他也不知是準備了什么秘密武器,對于勝利是胸有成竹。
春秋時代是一個亂世。在亂世中勇敢是一個人最高的品德。這是一個尚武的時代,也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
晉軍接受了挑戰書。在齊軍中有一個人迫不及待要表現他的勇敢,這個人就是高固。高固原先是齊國派往晉國參加國際會議的四名代表之一,到晉國境內時,發現晉國人對齊國人很不友善,特別是郤克揚言要報復。于是他就撇下同伴,自己偷溜回國了,其他三個同伴全部被晉國人扣押。回到國內,免不了許多人認為他膽小怕死,在那個尚武的年代里這是一個人最大的恥辱。
高固要利用這個機會來洗清這個恥辱。
齊和晉兩軍還未開戰,高固先自己行動了。
夜幕降臨后他偷偷摸摸地潛入晉軍的兵營中,拾起一塊石頭砸傷了一個晉軍的士兵,并把他活捉了。然后偷了一輛晉國的兵車,載著俘虜從晉營中飛奔出來,在夜色的掩護下躲過了晉軍的追擊。高固的英勇表現,活脫脫是春秋時代的鐵金鋼007。
快到齊國大營時,他在路邊拔起一棵小桑樹系在戰車后面,然后大搖大擺地駕車駛入兵營。車后的桑樹揚起飛塵,馬車繞著齊國大營跑了一圈。高固得意揚揚,齊國的士兵們都以崇拜的目光看著這位英雄,為之歡呼致敬。
高固更狂了,得意之間說了一句牛話:“欲勇者賈余余勇。”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們想要勇敢嗎?行,我把剩下的勇敢賣給你們。
你說牛不牛?
高固的壯舉對于好戰的齊頃公來說,無疑是增添了一劑興奮劑。
六月十七日,決戰的日子到來了。
晉軍與齊軍雙方都嚴陣以待,把兵戈擦得亮堂堂。齊頃公心里很激動,當手下給他送上早餐時,他一手推開,氣定神閑地說:“待我消滅了晉軍之后再吃早飯不遲。”
交戰雙方都進入戰斗位置,戰車展開隊形。無論是晉軍還是齊軍,都精神飽滿,士氣旺盛,夏日的原野上彌漫著威武雄壯之氣。
齊頃公求戰心切,還不等把所有的馬匹都上護甲就命令擂鼓前行,身先士卒沖向晉軍(勇氣可嘉)。晉軍也不示弱,元帥郤克擂響戰鼓,聲震九霄。士兵們一面大聲吆喝著,一面沖向敵陣。這是兩支強大的軍隊的對決。晉國軍隊奮勇廝殺,齊軍軍隊拼死抵擋。一排排的士兵倒下,連大將也一樣血染疆場。
晉軍總司令郤克親自在指揮車上擂鼓沖殺,在那個信息落后的時代,士兵們的作戰命令要視旌旗與戰鼓來達到協同作戰。
在戰斗中郤克被齊軍的流矢所傷,血流個不停,一滴滴地落在鞋子上。郤克咬緊牙關,沒有停止擂響進攻命令的鼓聲。最后實在挺不住了,對戰車的駕駛員張侯說:“我受傷啦。”
張侯對郤克說:“主帥您瞧瞧,從一開始打仗,我的手臂就被流箭射穿了。我把箭折斷了,還堅持駕馭戰車。您瞧瞧戰車左輪,都被我的血染成黑紅色了。我也不敢吭聲說受了傷,主帥您忍耐一下吧。”
郤克回頭一看,只見張侯的手臂上還插著一支箭鏃。鮮血從手臂上直滲出來,但他卻沒呻吟一聲,意志頑強到這種程度。元帥一看,不好意思了。他又轉頭看看身邊的車右護衛鄭丘緩,沒有吭聲。用眼神暗示這名護衛,元帥我受傷了,你來幫幫忙吧。
鄭丘緩說話了:“從開戰起,每當戰車經過險要之地時,我都跳下去用手推車。您哪知道啊?不過元帥真是受傷了。”
張侯勉勵元帥郤克道:“全軍上下都盯著我們指揮車上的旗鼓,軍隊的進退都得聽它的。這車上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就可以號令全軍。如果我們因為負傷而撤退,那就要壞大事了。我們作為武士,披堅執銳,本來就做好隨時戰死的準備。現在雖然受點傷,但還沒死哩,元帥還是繼續盡力吧。”
說完后張侯左手拉起馬的韁繩,右手捶起戰鼓,戰車向前飛奔而去。晉國士兵們一看元帥的座車勇猛地沖鋒,也一擁而上,奮勇沖殺。
晉軍勇不可當。
齊軍雖然實力不弱,但作戰經驗不如晉軍豐富。晉軍士兵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早就習慣了刀林箭雨的血腥戰場。漸漸地,齊軍頂不住了,防線很快就被突破。
遭遇戰很快就變成一邊倒的追擊戰。
齊軍支撐不住,開始潰退,一直敗退到華不注山地區。晉軍緊緊咬住齊軍不放,齊軍就順著華不注山的山麓地帶逃。晉軍在后面追,就這樣繞圈子,繞了華不注山三圈。
晉軍高級將領司馬韓厥身先士卒,戰斗在最前線,他親自駕馭戰車緊緊追隨著齊頃公的兵車。按道理,戰車上指揮員的位置是偏左;正中是御車夫;右側還有一名車右護衛。可是韓厥在前一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到父親對他說:“你不要在戰車的左右兩側。”韓厥便調整自己的位置,居中間駕馭戰車。
齊頃公的御者說道:“那輛車上的御者,好像是一名君子。“
齊頃公回頭見韓厥拉著韁繩猛追,看上去不是一般的戰車駕駛員,像是個身份顯貴之人,便對左右說:“既然這是個君子,用箭射死他,這有違武士的精神。”便下令只射殺韓厥左右兩側的護衛,不射殺韓厥本人。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武士精神,英雄重英雄,此乃武德。
齊頃公麾下射手瞄準韓厥的戰車,連續射殺了他的左右護衛,但是韓厥仍然緊追不放。
晉軍將領綦毋張在戰斗過程中,戰車損壞了。他看到韓厥車上的護衛都戰死了,就跳上車說:“請準許我搭您的車子。”韓厥想起那個夢里的預言,便用胳膊肘把綦毋張擋在自己的身后,不讓他站在車的左右位置。韓厥作為晉軍司馬(軍法官),在軍中地位頗高。能冒著很大的風險,保護部將綦毋張免遭對方的射殺,這也足以讓人稱道其勇敢的精神。
齊頃公在逃跑時出了意外,在華不注山下,戰車的左右兩匹馬被樹木所絆倒。戰車跑不動了,停了下來,結果被韓厥追上了。
情急之下,戰車護衛逢丑父急中生智,與齊頃公換了衣服。逢丑父裝扮成國君,而齊頃公則冒充戰車護衛。這時韓厥跳下車,他沒有見過齊頃公,當時也沒有照片可以辨認。只是看到逢丑父一副國君模樣坐在車上,便按照當時的禮儀,手執馬的韁繩徐徐走到逢丑父跟前。先禮后兵,又是敬酒又是獻玉。說了幾句客套話,然后把逢丑父抓了起來。
逢丑父趁韓厥擺客套話時,以命令的口氣對偽裝成護衛的齊頃公說:“你下車去附近給我取點泉水來。”齊頃公心領神會,假裝去找泉水,趁機逃跑了。
韓厥自以為逮住了齊頃公,心中好不得意,帶著逢丑父去見中軍主帥郤克。
郤克曾出使過齊國,被侮辱過,當然認得齊頃公。他一看韓厥帶回來的俘虜,根本就不是齊頃公,韓厥這才知道原來上當了。郤克大怒,準備要殺掉冒充齊頃公的逢丑父。
逢丑父大呼道:“自古以來,還沒有一位肯冒充國君并為之承擔禍患的好漢。今天就有這么一個好漢在此,閣下還要殺他嗎?”
這一番話令郤克肅然起敬。畢竟是英雄重英雄,便說道:“這個人不趨利避害,寧愿犧牲自己來解救國君。今天我要是殺了他,會遭天譴的。還是把他放了吧。這可以為世人樹立忠君報國的榜樣。”就這樣逢丑父以自己的忠誠與勇敢,贏得對手的尊敬,后來被釋放回齊國。
戰爭是很殘酷的,但是春秋時代禮義的原則是武士們必須遵從的道德標準,在殘酷中多少也體現出區別于蠻族的文明。
齊頃公也值得稱道,他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在脫險后重整殘兵剩將,又多次殺入晉軍陣營中,企圖營救逢丑父。作為一個國君,身先士卒,也相當不容易了。齊頃公的無畏,也贏得對手的尊敬。當時晉軍一方還有狄人兵團及衛國兵團參戰,連這兩支軍隊也恪守當時的傳統。當齊頃公殺進來時,只是進行防御,并不想置他于死地。雖然沒有營救成功,其勇武善戰的精神也足以喝彩了。
這次晉和齊發生的會戰在鞍(今山東濟南西北),史稱“鞍之戰”。
這是晉齊兩個大國爆發的規模空前的大會戰,這次會戰以齊國的失敗而告終。
當齊頃公敗退回國都時,他沿途激勵鎮守城池的官兵:“你們要加強防備,因為齊軍已經戰敗了。”
晉國人乘勝追擊,從丘輿一直追到馬陘,已經直接威脅到齊國首都臨淄的安全。齊頃公派出齊國大夫賓媚人作為全權特使,帶著兩件寶物前往晉軍司令部請求與晉軍元帥郤克和談;同時表示愿意歸還所占領的魯國和衛國的土地。臨行前齊頃公還交代賓媚人,如果晉國不同意的話,那么就讓郤克開出停戰的條件。
作為戰勝一方的晉軍,對齊國的談判條件顯然不屑一顧。總司令郤克開出了苛刻的條件,第一,要求將齊頃公的生母蕭同叔子作為人質帶回晉國;第二,要求齊國境內的田地都改為東西走向。
這兩個條件得做點解釋。
首先是以蕭同叔子作為人質,蕭同叔子是齊頃公的母親,齊國的國母。當初齊頃公為了讓母親開心,故意戲弄羞辱郤克等人。郤克對此耿耿于懷,現在他針鋒相對,提出這種帶有羞辱性的議和條件。
其次,為什么要求齊國的田地改為東西向呢?當時中原主要是農耕國家,道路的取向往往是依據田畝的取向。郤克要求齊國的田地改為東西向,就是說道路也改為東西向。一旦晉國軍隊發動戰爭時,戰車就可以暢通無阻地深入齊國內地了。不僅如此,這個改造可是一個大工程,光這個工程就可以把齊國折騰得半死不活了。
如此嚴苛的條件,齊國是無法接受的。
齊國和談特使賓媚人據理力爭,針對晉國提出的第一個要求,他說:“蕭同叔子是我國君主的母親,齊國的國母相當于晉國的國母。假如晉國一定要向天下宣布,只有以國母作為人質才能取信于晉國,那么就等于宣布各諸侯國必須要背上不孝的罪名,這有悖于以孝治天下的傳統吧。”
針對晉國的第二個要求,賓媚人又說:“一個國家田畝的分布,是根據所處的地形和土壤條件來布置的。可是晉國卻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強迫齊國把田畝改為東西向。這樣做只是方便晉國戰車的行駛,卻絲毫不考慮耕作的便利,這完全違背了先王之道。違背先王之道,請問晉國又如何成為天下的盟主呢?”
郤克聽了之后不吭聲,賓媚人知道晉國崇尚武力,跟郤克談先王之道是對牛彈琴。雖然齊國是戰敗國,但不能一味示軟,必須要有硬的一手才行。
想到這里,賓媚人又繼續說道:“如果您答應我國的要求,我們將獻上寶物與土地,重結兩國之好;如果您不答應的話,我們只能重振殘兵敗將,依托城池做最后一搏了。”
晉軍總司令郤克還沒有表態,這時魯國和衛國的代表早就按捺不住了。
魯國與衛國都是齊國的鄰國,實力也遠遜于齊。這次仗著晉國撐腰,總算打敗了齊國。可是來日方長啊,如果與齊國的關系鬧得太僵了,對自己沒有好處。況且齊國與楚國有軍事同盟條約,一旦戰爭陷入僵局,楚國很可能從南方大舉北上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
兩國代表私底下商量了一番,對郤克說:“齊國人對我們已經恨之入骨了,這次戰役又死了不少人。如果將軍不接受齊國的要求,那么只會令他們更加仇恨我們了。再說,現在齊國已經屈服了。晉國可以得到齊國的寶物,我們兩國可以收回被占領的土地。這個收獲已經很大了,還可以避免與齊國結下更深的仇怨,何樂不為呢?就算繼續打下去,上天也未必讓晉國永遠都打勝仗啊。”
魯和衛兩國代表其實是暗中提醒郤克,不要忘了楚國隨時可能介入,晉國軍隊也不一定能打贏。
既然魯和衛兩國都幫齊國說話了,郤克也只得順水推舟,答應了賓媚人最初的談判條件。這一年的七月,晉和齊兩國在袁婁簽訂盟約。齊國歸還所占領的魯國、衛國土地,這個結果與戰四方代表都能接受。
鞍之戰是晉國繼掃滅赤狄后所取得的又一場偉大勝利,標志著晉軍已經從邲之戰失敗的陰影走出,并且成功地捍衛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晉楚爭霸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而齊國經此一役,地位愈加下降,根本無力與晉和楚對抗了。
晉國的勝利使其在中原地區的勢力大大增強,這又使晉和楚兩國的矛盾無法避免,一場更大的沖突也在悄悄地醞釀之中。
上一篇:齊靈公看到了希望-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