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憂國憂民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詩人。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
陸游的童年曾經歷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戰禍,他隨其父陸宰及全家老小流離轉徙,四處避難,飽嘗了離亂之苦,對故土淪陷極感痛心;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在艱難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靈深處,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培植了他終生不忘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成為南宋時代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于官宦家庭。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的官員。同他交往的也都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些人經常在陸家談論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大事。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
陸游自小勤奮好學,特別注意攻讀兵書,學練劍術。每當父親同那些友人學者秉燭夜談時,正是小陸游增長見識的好機會。他總是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凝神傾聽,銘記心坎。這種家庭親友間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陸游很早就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陸游成年后即以恩蔭補授登仕郎。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應試禮部,并列第一,因為“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被主和官吏罷免。乾道六年(1170),陸游去四川任通判,閱二年,調任四川宣撫司于辦公事兼檢法官。陸游入幕后,積極贊助活動。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為奮發的時期,也成為了陸游許多愛國詩篇的現實基礎。
此時的南宋戰火紛飛,女真統治集團大肆進攻南宋領土。女真統治集團占據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統治集團昏庸無能,推行屈辱求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搖尾乞憐,屈膝投降,從而使原來就沒有開國氣象的南宋更加顯得人心消沉,國勢更加萎靡不振。此時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詩人陸游用其豪邁悲壯的筆調唱出了激昂雄壯的戰歌,抒發出了國土分裂的悲憤,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顯露無遺。
南宋的黑暗統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陸游抱定了愛國復仇的強烈愿望,但是,擺在陸游眼前的卻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的不斷排斥、迫害愛國人物的殘酷現實。因此陸游常常感嘆:“塞山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胡未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不僅僅是陸游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陸游對南宋黑暗統治的強烈控訴。然而陸游不畏難艱,不怕高壓,始終堅持愛國立場,絲毫也沒有改變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歡樂、痛苦、理想和現實都寫進了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自己不復國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表示了“老馬”也要奔赴疆場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和無限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發,直抒胸臆的吟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激昂慷慨,雄渾豪放的短短28個字,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希望恢復國土的愿望,洋溢著陸游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妙語點睛
陸游一生以詩文為武器,抒寫抗敵御侮、恢復中原的激越情懷和有志難伸的憂憤,氣勢雄渾,感情奔放。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可謂杰出的愛國詩人。
警世良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聽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陸游《訴衷情》
上一篇:聞一多拍案而起
下一篇:陳平、周勃互謙互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