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大沽口炮臺·英烈黃花魂
大沽口炮臺坐落于塘沽區東大沽海河口南岸,為京津門戶、海防要隘,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明朝中期始,為抵御倭寇入侵和騷擾,便在此構筑炮壘。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鑒于大沽口“拱衛神京,東接陪都,形勢緊要”,修成磚木結構的炮臺兩座。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炮臺又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已建成大炮臺五座,土炮臺十二座,土壘十三座。咸豐八年(1858),清政府又派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全面整修,時共計有大炮臺六座,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為名號,另外還有小炮臺二十五座。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又主持修筑炮臺,除加固和重建之外,增筑平炮臺三座。光緒元年(1875),除在大沽口增建炮臺外,還“購置歐洲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加強海防力量。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兵艦企圖進入大沽口,威逼京師。1859年6月25日,炮臺官兵在提督史榮椿率領下,浴血奮戰一晝夜,擊傷擊沉敵艦八艘,俘獲2艘,擊傷擊斃敵軍近五百人,重傷英軍司令賀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提督羅榮光率守軍和義和團以猛烈的炮火重創來犯之敵,最后,因敵我力量懸殊,炮臺陷入敵手,羅榮光自刎捐軀。
根據“辛丑條約”,1901年大沽口炮臺被拆除。1988年炮臺基址被公布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蘇仙嶺·蘇仙嶺上說蘇仙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圓明園·荒草萋萋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