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拍案而起
聞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著名詩人、學者,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聞一多生于湖北省黃岡市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學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5歲入私塾啟蒙,10歲到武昌就讀于兩湖師范附屬高等小學。
1912年13歲時以復試鄂籍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其間,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興趣廣泛,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爆發后,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他到臨大任教。1938年2月,聞一多參加臨大學生“湘黔滇旅行團”,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華里,采集民謠、民歌,創造出許多描繪祖國壯麗山河風景畫。臨大遷到昆明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繼續在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抗戰后期,昆明的民主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日益高漲。1943年以后,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于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中。
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云南省支部執行委員,積極參加由中共地下黨和民盟同志所組織的“西南文化研究會,”談學術、議時政、研究斗爭策略;并認真閱讀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以及《新華日報》和《群眾》雜志等革命書刊,使自己的政治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945年,在中國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后又擔任云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
同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制造了鎮壓進步學生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滿懷悲憤,撰文揭露真相,抨擊黑暗,呼喚民主,親自為死難烈士出殯。他同廣大進步學生一起,組織了眾多的爭自由、反獨裁、反內戰的活動,起草和修改了大量的雜文、宣言、通電、抗議書等文稿,言辭激烈,旗幟鮮明,因而被國民黨特務列入暗殺黑名單,懸賞40萬元買其人頭。但聞一多無所畏懼,繼續從事各種進步活動。
1946年西南聯大開始分批北上,為了工作需要,他堅決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慘遭暗殺,聞一多的處境十分危險,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義無反顧地前往參加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面對國民黨特務,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講演》,悲憤地表示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樣,前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堅定決心。追悼會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為李公樸被暗殺事件舉行的記者招待會。當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國民黨特務殺害,時年不滿48周歲。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并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激憤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妙語點睛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上一篇:錢學森報效祖國
下一篇:陸游憂國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