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恩
常熟(今屬江蘇)是清代經(jīng)濟、文化繁盛地區(qū)之一,名士輩出,登科者多,光是狀元就出了5名。孫承恩是其中一個。
孫承恩,原名曙,字扶桑。祖父做過州縣佐官。孫承恩聰明好學(xué),博才多識。在官學(xué)讀書時,便以文才聞名遐邇。順治十一年(1654)八月,孫承恩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奪得第一名解元。在來年的會試中,卻落第了。順治十五年二月,孫承恩再次步入禮部貢院考場,3場考試下來,榜上有名。
四月,殿試開考。讀卷大臣選定10本最好的卷子,送呈當(dāng)朝天子順治皇帝。順治皇帝反復(fù)看了10本卷子,覺得第一本最好。就內(nèi)容說來,這位考生敢于直抒己見,指陳時弊。尤其是文章結(jié)尾規(guī)勸皇帝“克寬克仁、止孝止慈”,更是深探地打動了順治的心; 且文風(fēng)樸直,議論愷切,行文流暢;書法也不錯,滿卷清麗挺拔的歐體楷書。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決定把此卷考生點為狀元。
主意打定,順治皇帝撕開彌封,只見履歷上寫道: “應(yīng)殿試舉人臣孫承恩,原名孫曙,系江蘇常熟人……”當(dāng)讀到孫承恩三代家世時,順治皇帝仿佛想起什么,不禁皺起眉頭。
“孫承恩……孫曙……江蘇常熟人。”順治皇帝沉吟道,“這人會不會跟去年因科場作弊被處充軍的罪犯,常熟人孫旸是一家人呢?如果是,可不能輕易把他點為狀元。”
“請王熙先生!”順治皇帝感到事情有些棘手,于是,叫人把內(nèi)閣學(xué)士王熙找來,吩咐說: “你快到皇城外,找到這個孫承恩,問他到底是不是孫旸家的人。問明之后,立即回報!”
王熙一怔。其實,王熙和孫承恩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知道孫承恩就是孫旸的親哥哥。他不禁暗暗為孫承恩叫苦,但轉(zhuǎn)念一想,圣上也不過隨口問問,只要孫承恩不說出真情來,就滑過去算了,天下那么多考生,同名同姓的多的是。
王熙備了一匹快馬,飛奔出城。打聽半天,終于在一家破舊的旅店里找到孫承恩。見面之后,王熙把順治皇帝準(zhǔn)備點孫承恩為狀元,但又懷疑他是孫旸家的人一一告訴孫承恩。最后,王熙對孫承恩說道: “現(xiàn)在上天入地就全在你一句話,我回去怎么啟奏圣上呢?”
孫承恩想了一會兒,對王熙說“人生禍福,全由命定。但我們?yōu)槿颂幨溃重M能絕仁絕義,欺君賣弟呢?請先生奏明圣上,孫承恩就是江蘇常熟孫旸的親哥哥。”
王熙聽罷,非常感動。他再三規(guī)勸不要這樣老實,可孫承恩只是悶悶地?fù)u頭。王熙看他主意已定,只好告辭,上馬走了。
走了一段路,王熙又為朋友惋惜起來。他想,孫承恩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考到今天這個份上,大魁天下就在眼前,難道……再說,照直明奏,不但孫承恩中不了狀元,還可能會惹出不少意外哩! 不行,回去再勸勸他。于是,王熙勒轉(zhuǎn)馬頭,重新來到孫承恩住處。
王熙反復(fù)陳說利弊,希望孫承恩重新考慮。孫承恩依然堅持原來的意見。最后,王熙問他: “你今后真的不后悔嗎?”孫承恩毅然說道: “雖死無悔!”王熙無法,只好又一次與孫承恩告辭,騎馬回朝。
當(dāng)王熙回到養(yǎng)心殿,已是半夜時分,順治皇帝還在燃燭等候。王熙急忙上殿,把孫承恩的話原原本本地奏了上去。
出乎王熙預(yù)料,順治皇帝不但毫不怪罪,卻為孫承恩義不賣弟的誠實行為所感動,覺得孫承恩不但有才,而且有德。于是,手執(zhí)朱筆,欣然把孫承恩點為狀元。
孫承恩中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順治十六年,出任會試考官。不久,隨駕外出,遇上大風(fēng),中寒,不治而死,享年40歲。順治皇帝遣大臣吊唁,賜錢助葬。
上一篇:孫家鼐
下一篇:孫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