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忘記的名字
白薇,這是個新中國的讀者完全陌生的名字。然而在二、三十年代的文苑里,她曾是位受人注目的女作家。
白薇學名黃章鄉,又名黃素如,湖南省資興縣人,她自小被許配給一個有病的男子,因不堪忍受婆母與丈夫的百般折磨,逃出家門,跑到衡陽,當了第三女子師范學校的插班生。她品學兼優,又被送到長沙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繼續學習。但婆家仍不放松她,要她回家就范。在同伴的幫助下,白薇從廁所出糞的舊孔道逃出魔掌,后輾轉到了日本,考入日本女子最高學府——東京女子高等師范。經人介紹,她結識了楊騷——后來著名的詩人和戲劇家。因種種原因兩個人又分手了。白薇感情極度痛苦,她決心要抒發長久積于心中的苦悶,便將視線由博物學轉向了文學。
1922年,白薇開始文學創作。處女作話劇《蘇斐》,顯示了她在戲劇方面的特殊才能。這個劇曾在留日學生賑災會上演出,后發表在《小說月報》、《語絲》上。陳西瀅就此在《閑話》里介紹了兩位女作家:一位是當時“幾乎是誰都知道的冰心女士”,一位是當時“幾乎是誰都不知道的白薇女士”。她的《琳麗》,被認為是“中國詩劇界上的唯一創作”。臺灣編的《民國文藝史》,將白薇的《琳麗》與胡適、田漢等人的劇作列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劇本。
1926年,白薇回國。1928年,她在魯迅主編的《奔流》刊物上發表《打出幽靈塔》。從此成為與林語堂、郁達夫等人并行的“文壇上的第一流人物”。對這部作品,當時的評論說,這是一個“古典浪漫寫實的悲劇”。北大王瑤教授指出,它象易卜生的《娜拉》,是叫醒不幸婦女們的聲音。
“九一·八”事件爆發,白薇相繼寫出抗日劇本《北寧路某站》和詩《火信》,成為最早寫抗日劇的作家之一。她積極領導群眾性救亡演劇活動,參加進步社團曙星劇社、大道劇社(后更名為上海劇社)。她的作品與田漢、樓適夷的作品在各處上演時,“曾發生了宣傳效果”。她還到處導演,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就曾在白薇的指導下演出過。
她傾注心血的作品:幾個劇本,許多詩和一部電影文學劇本、雜感、散文、小說,在抗戰爆發時全被火葬于北京協和醫院焚尸場。
白薇的名字今天已很少有人提及。對于象她這樣一個曾為“正義的文藝史、革命的婦運史”做出過貢獻的女作家,是值得后人永遠懷念的。
上一篇:不平等的“雙軌制”
下一篇:不抵抗主義與“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