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傅抱石
《傅抱石》:傅抱石(1904—1965),畫家。原名瑞麟。江西新余人。1933年東渡日本,專攻美術。回國后,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建國后,歷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擅長山水畫,善將水、墨、色彩融于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著有《傅抱石畫集》、《山水人物技法》、《中國繪畫理論》、《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訪問羅馬尼亞寫生畫集》等。
“抱石齋”印
此印經常出現在傅抱石的繪畫作品上。“抱石”表達了他對清初杰出畫家石濤的崇尚。傅抱石年少時酷愛書畫,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即刻苦鉆研傳統技法,曾潛心臨摹過倪瓚、陳洪綬、梅清、石濤等諸家的真跡。他對石濤敬佩得五體投地,臨摹也就最多。傅抱石在其著述《石濤山人年譜》自序中說:“余于石濤山人,可謂癡嗜甚深,無能自已。”為此,1 8歲時,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抱石”,并命書齋為“抱石齋”。他還將《苦瓜和尚畫語錄》中的一些精彩章句,抄錄張貼,作為座右銘,并署款“抱石齋主人傅抱石恭錄”。
抱石齋
抱石齋
屈原詩句印
傅抱石自年輕時就服膺屈原,曾取楚辭“抱石懷沙”之意,取名“抱石”。在1935年東京銀座“傅抱石金石書畫個展”上,就有了內容取自屈原詩句的印章。其中一枚是白文印,印文邊款刻《漁父》全文。印文這句話出于《漁父》一文中漁父回答屈原的話。作為高士的漁父對客觀事物有深刻的認識,屈原不愿同流合污,漁父則淡然一笑,唱歌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說,萬物各有其道理和用處,本是客觀現象,應該辯證對待。這句答辭引起傅抱石深深的神會與共鳴,不僅刻下此印章,還畫下了《漁父》圖。而且這種“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辯證觀似乎一直貫穿在他以后的思想意識之中。
“往往酒后”印
傅抱石家中有一聯,曰:“左壁觀圖,右壁觀史;無酒學佛,有酒學仙。”此聯不僅極其準確恰當地道出了傅抱石本人藝史并重的事實,也標示出一種無何不可、不拘于物的曠達的人格理解。從中還可看出傅抱石也是十分好酒的,美酒落肚,畫興勃發,許多佳作便這樣趁著酒興而誕生,故而他有一方印為“往往酒后”。
“蹤跡大化”印
此印是傅抱石使用最多的一枚印章。所謂“大化”既指造化自然,又含有順化之意。如若作對立雙方融合為一觀,傅抱石先生的藝術與人品不就是“蹤跡大化”的最好說明么?
“不及萬一”印“我用我法”印
傅抱石刻過一方“不及萬一”印,自謙其所作繪畫不及真山水的“萬一”;而他的“我用我法”印則又反映出他“脫胎于山水”獨樹一幟的創作態度。傅抱石曾多次到全國各地寫生。1960年,他不辭辛勞,行程23000里,足跡遍布神州大地。1961年,他又到東北三省寫生,有《東北寫生集》問世。在此基礎上,他大膽創新,于山水畫中融入時代的脈搏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畫風自成一格,煥然一新。他創作的《四季山水》、《東方紅》、《江南春》等,構思新穎、技法獨特,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傅
傅抱石印
抱石之作
往往酒后
抱石親手
抱石山齋
傅抱石繪《山水》,上鈐“抱石私印”、“癸卯”印
上一篇:閑章趣談·傅抱石
下一篇:信札趣談·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