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牦牛背上的生活·雪域之舟
牦牛是吐蕃先民馴養的家畜之一,它只生活在青藏高原,被世人稱之為“雪域之舟”或“高原之舟”。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依靠這條耐寒的“舟”,生活在青藏高原。因而有人認為青藏高原的文化可稱為“牦牛文化”。的確,牦牛與藏民族的關系有如魚和水那么密切,藏民喝的是牦牛的奶,吃的是牦牛的肉,住的是牦牛毛織的帳房,用的口袋和繩子等許許多多生活必須品,都取自牦牛。藏民族離不開牦牛,牦牛離不開青藏高原。
牦牛是一個古老而原始的畜種,數十萬年以前,它同犀牛、大象等大型食草類動物生活在古云夢澤地區。隨著氣候、地質地形的變化,大象和犀牛等不適應高寒氣候而逐漸南遷、消逝,僅有牦牛適應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而獨存。牦牛和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食草類動物。藏族的先民經過數百年的努力,將其馴化為家畜。它形狀像貌顯得十分兇猛,但對人類卻非常溫順,任你擠奶,為你馱載;其肉質極佳,肥美滑嫩,且有獨特的野性香味。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先民原以牧業為主,后逐漸在藏南興起農業,并兼營牧業。今天的青藏高原,藏北、青海果洛、玉樹等大片地區仍以牧業為主。牧民的生活單純、艱苦,但又充滿了希望與幸福。
夏季是牧民最忙的季節。每年5月中,牧民開始從海拔較低的山溝向夏季牧場搬遷。一部分人先把帳篷和糧食等物品用牦牛馱運到牧場,搭帳篷設鍋灶;一部分人則負責趕牛羊,一到目的地,便可住進帳篷,喝上熱騰騰的茶。牧民搬遷是件特大的喜事,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裝,老人在帳房里點燃酥油燈敬佛,年輕人則到山頂燒香,祈禱一方平安。做完佛事活動后,有的去趕牛、收拾家什,有的撤帳房,將物品收入皮口袋,帳房分包打捆。物件都要成對打包或放入口袋,以便馱運。從較低的溝谷搬到夏季草場,有的要走一兩天,有的要走三四天。遇到風和日麗的日子,小孩邊走邊在草壩上玩耍,年輕人的一曲曲牧歌回蕩山谷,形成一幅悠閑的畫圖。遇風雪天氣,老幼騎在牦牛背上,一些人趕牛羊,一些人打前站設簡易帳房,暫避風寒,羊羔、牛犢也和人擠在一起。到達夏日牧場后,首先要點燃酥油供燈,并拜祭當地神山神湖,念誦《皈依頌》和六字真言等經文,以祈人畜平安、生產發展。牧人在夏季牧場約放牧三個多月,這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到處是綠草如菌的牧場,牛羊像珍珠般灑在其間,正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季節。婦女負擔家務、擠牛奶、提煉酥油、曬牛糞等勞動;男勞力則在外放牧,并抽空去村鎮用酥油和奶制品換取生活用品。到秋季,牛羊食飽草籽之后,牧人又要馱起豐收的酥油和奶制品,搬遷至海拔較低的山谷。牧人的生活極為平常,隨氣候和水草而游牧,不管在夏季牧場還是冬季定居點,除了勞作,他們當中的老者天天在念誦著六字真言,中年人把《格薩爾王傳》當做必修之書時時背誦和說唱……他們當中能背誦《皈依頌》和《度母經》者有半數以上,而識藏文者卻很少很少。牧人性格十分豪爽,待人誠懇,從不拐彎抹角。只要結為朋友,能為朋友不惜一切,甚至生命。這種純樸的精神和性格,有人說是沒有開化的原始遺存,有人說是純潔的雪山和寬闊的草原凈化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信仰佛教的具體表現。不管世人怎么評說,牧人世代住著牦牛帳房,用牛糞當燃料,用奶制品換取糧食,用羊皮做衣服,在風雪中、陽光下,一代代唱著歡樂的牧歌,生活、繁衍下來。
牧人的生活,除了帳房便是草原,半生在牦牛背上度過,而從事農業兼營牧業的人,盡管與牧人的游牧勞作有別,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離不開牦牛那堅強、負重力極強的脊背。不管是生活在海拔較低的河谷,還是生活在高寒農作區的農民,他們離不開牦牛、離不開酥油。河谷氣候炎熱,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牦牛在這種地區不適應,因而在河谷的農民養黃牛。有的農區在河谷養黃牛,派人在高寒山區飼養牦牛,牧人來回替換。高寒農區也同河谷農區一樣,家中既養黃牛,又養牦牛,到夏天,壩區種植農作物,氣候也較熱,牦牛就要遷到高山牧場,在森林和高山牧場度過三個月左右的生活。農區的婦女和老人,負責耕種,青年男子則要隨牦牛在高山牧場放牧,幾年一換,或者一直到不能上高寒山區為止。剛結婚的新郎,也只能陪新娘幾天,就要趕回牧場,一年中下山幾次,把奶制品運回農區,與家人團聚一兩天,又馱著糧食和日用品返回牧場。這種半農半牧的生活,要比純牧民的生活豐富一些。每至農閑和節假日,鄰村的人會到村里來跳舞,青年人跳一些歡快抒情的歌舞,老年人則跳一些古樸的老式歌舞。宗教節日,還要由村中老者帶頭燒香拜佛。修補廟宇等事,也在老者的倡導下,戶連戶、村連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去努力完成。老年人或在家中佛堂磕頭念經,或去寺院轉經;青年人平時忙于務農,只有節假日才去寺院點酥油燈和磕頭拜佛。在牧場奶旺的季節,婦女也要到牧場去幫忙幾天,空暇時騎上牦牛,享受和領略一番牧人情趣,或者騎馬飛奔一圈,瀟灑一回。農牧民的生活就是這般平凡,像雪山下面的小草和花朵,隨著季節榮枯,年復一年,從不改變。
上一篇:三秦文化·書法璽印繪畫雕塑·雕塑
下一篇:嶺南文化·璀燦多姿的文化藝術·風格獨特的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