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拜洋師
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幼就繼承了王位,別看他年紀小,頭腦可聰明啦,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這也同他謙遜好學的品質是分不開的。
公元1677年,當時的康熙皇帝年僅14歲,清朝發生了一場歷史上有名的“歷法之爭。”
這天,皇宮里氣氛特別緊張,以大學士圖海為一方,輔政大臣鰲(áo)拜為另一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小皇帝正襟危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冷眼看著相持不下的雙方。
圖海鼓著腮幫子、氣哼哼地說:“欽天監的監正楊光先不學無術,觀察天象,錯誤百出,貽誤農時,危害國家。民怨極大,請皇上一定嚴加懲辦!”
鰲拜也不甘示弱,拉起嗓門直嚷嚷:“圖海血口噴人,楊光先是本朝的大功臣,是我親自提拔上來的,不可以懲辦有功之人!”
雙方越逼越近,越吵越兇。康熙只得說:“你們不要再吵了!這件事情我調查清楚了再說。”
康熙知道,這個案子其實十分簡單:楊光先是靠誣陷他人、阿諛奉承起家的。而他所擔任的欽天監是負責觀察天象、制定歷法的機構。因為他沒有真才實學,玩忽職守,測得的天文數據,錯誤百出,嚴重地危害了農業生產。但是康熙不能立即作出判決是有他的難處的:第一,這個案子涉及到天文、數學等許多專門知識,而自己又不在行;第二,鰲拜仗著先帝遺命輔政,搞得自己大權旁落。鰲拜根本不把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里。
康熙回到宮里,吃不好,睡不香,整天都在琢磨這件事。他心想:撤掉楊光先就是給鰲拜一個下馬威,一來可以殺雞給猴看,滅滅他的威風,二來可以任用一個更稱職的大臣。但是,這必須給他定一個適當的罪名,找到他犯罪的依據才行。看來首先要自己掌握這方面的學問,才能做到令人信服。于是小皇帝暗暗下定決心:先花上兩年學好天文、數學再說。
跟誰學呢?自然科學是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的,清朝改用的新歷法,就是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用西方數學原理改制的。康熙便把湯若望的助手、比利時人南懷仁請來,做了他的數學老師。打那以后,康熙一直保持著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
南懷仁不僅教康熙學習代數、幾何,還給他講授天文、地理,教他學習拉丁文。康熙在這位洋教師面前一點皇帝架子也沒有,恭恭敬敬,刻苦勤奮,不管有多少政事纏身,都首先按時完成作業。
經過較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和精心準備,康熙較系統地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眼界大為開闊,對處理“歷法之爭”已有了充分把握。兩年之后,16歲的康熙機智果斷地除掉了鰲拜,奪回了他的統治大權。
通過這次事件,康熙嘗到了學習自然科學的甜頭,學習的勁頭和興趣也就更大了。他廣泛地邀請西方傳教士中有學問的人,拜他們為師虛心地學習各種知識。
聽洋教師的課,的確是件苦差事。洋教師的中文說得不好,在日常生活中還能勉強應付,要講清本來就枯燥的代數公式、幾何定律,實在難上加難。
多虧康熙學習刻苦,謙虛、耐心,他一面聽課,一邊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把一些細節問得清清楚楚。在學習代數解方程時,他把未知數稱作“根”,未知數的乘方或立方稱作“方”。用“根”和“方”列出方程,通過解方程來求“根”。
這些術語,在中國還一直沿用到今天呢。
上一篇:常香玉義演捐獻飛機
下一篇:張仲景“偷學”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