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丁肇中,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華裔美國籍,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獻中習慣用來表示電磁流的拉丁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還在美國進行訪問。后來,丁肇中曾這樣對別人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出世了。由于這個意外,我成為了美國公民。這個突如其來的小插曲,卻影響到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親名叫丁觀海,在山東大學任教,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在出生三個月之后,丁肇中隨父母回到了祖國。但不久“七七事變”爆發,丁觀海來到重慶大學工程系任教授,丁肇中也就讀于重慶的磁器口小學。抗戰勝利后,他又隨父母遷到天津,讀完了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來到臺灣省的臺南工學院任教,并舉家遷至臺灣省。丁肇中的中學是在臺灣省上完的。中學的時候,丁肇中對數理化特別感興趣,成績也非常好。
高中畢業時,他的數學和化學都是100分,物理97分。中學畢業后,他被保送到臺灣成功大學,就讀于機械工程系。大學期間,他放棄了娛樂游玩的機會,專心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1956年9月,丁肇中又到了美國,進入了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繼續深造。剛入學時他讀的是機械工程。后來發現自己對物理更感興趣,于是第二學期,他選了許多有關物理和數學方面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向往的物理系,從此走上了物理學研究的道路。1959年,他畢業于該校研究學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系博士學位。
丁肇中博士畢業后不久來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尼文斯實驗室工作。丁肇中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他認為,自然界的奧秘隨時都吸引著每一個有志于科學的人,誰都想走在時間的前面有所發現。搞科學實驗,爭取時間是很重要的。因此,他經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有時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幾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尼文斯實驗室工作的兩年中,他發現了重氫分離子。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丁肇中到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開始了尋找J粒子的實驗計劃。丁肇中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項實驗的復雜性。他說:“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鐘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萬顆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對研究小組的成員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容許在工作中馬馬虎虎。
“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丁肇中興奮極了,但這位嚴謹慎重的學者并沒有立即宣布這一項成果。從8月到10月,他帶領其他實驗室人員又反復進行實驗,直到取得了無懈可擊的數據,才于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成果。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學院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諾貝爾獎1901年開始頒發到1976年的76年間,丁肇中是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他翻閱了以往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有關資料,在眾多的獲獎者答詞中,竟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丁肇中決定用中文來書寫他的答謝詞,但這一舉動卻遭到多方面的反對。最先出來反對的是美國有關方面的一位官員,他對丁肇中說:“你已經加入了美國籍,成了美國公民,因此用英文書寫是理所當然的。”丁肇中回應道:“不錯,我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國公民,但我領獎的地點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國,因此用什么文字書寫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員無言以對,只得讓步。美國官員勸說無效后,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一位人士又給丁肇中出了一個難題。他說,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書寫,我都可以打印散發,但如果用中文書寫就難以效勞了,因為我這里沒有中文打字機。
丁肇中聽了這個小小的刁難之后笑著說:“這很好辦,沒有中文打字機,我可以用手寫,然后我請你代為復印。”丁肇中的執著終于感化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份用中文書寫的答詞也就載入了諾貝爾獎的史冊。發現J粒子以后,丁肇中并未滿足,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不停地奮斗與拼搏才會有意義。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關報刊報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諾貝爾獎——丁肇中領導400名科學家尋找宇宙基本結構。
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內瓦主持建造一個龐大的實驗場,準備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實驗。其目的是要揭開宇宙的構造之謎。實驗名稱為L3實驗。據稱,如果這項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一篇:麥克斯韋——歲發表論文的少年
下一篇:倫琴——由一時疏忽到發現X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