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義演捐獻飛機
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1922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2004年6月1日去世。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鞏義一個貧苦家庭。9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學藝,練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輕而不飄”的絕功。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常香玉集豫劇之大成,把豫東、豫西、祥符、沙河、高調等五大豫劇聲腔派系熔于一爐,而且廣泛采擷了河南曲劇、越調、京劇、昆劇、河北梆子及河南墜子等劇種和曲藝的聲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廣大群眾喜歡的常派藝術。
為了讓戲“順民心,反映時代”,她不守舊,戲隨時代走,藝隨精神長。她和丈夫陳憲章一起動手,在改造傳統題材的同時,積極演繹現代戲。《拷紅》、《白蛇傳》……這些傳統劇目的改編,使歷史與時代產生強烈的共鳴,成為常派藝術的傳世之作。《李雙雙》、《朝陽溝》、《紅燈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人民,這些現代戲的探索,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讓常派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正是憑著對豫劇藝術的執著追求,常香玉才成為現代豫劇一代宗師。
1951年夏,全國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熱潮,作為新中國一名藝術工作者,常香玉日夜難眠,思來想去,她腦中迸出這樣一個念頭:義演,給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捐飛機。如今這架名為“香玉劇社”號的米格15飛機,保存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里,先后吸引了500萬人次的觀眾。
當時,一架飛機需要十幾億元(舊幣),對年僅28歲的常香玉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她賣掉了劇社的運輸卡車,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基金,還把3個孩子送進了托兒所。半年時間里,她帶領香玉劇社輾轉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行程逾萬里,義演捐款金額達到15.2億余元,完成了捐獻一架戰斗機的任務。這件事,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全國軍民的愛國心,也首次將豫劇推廣到全國。
唱戲先做人、無德藝不立,德藝雙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常香玉和她領導的劇團一直堅持“三三三制”演出:三個月在農村,三個月在工礦,三個月在部隊,為最基層的觀眾巡回演出。豫劇從一個地方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與常香玉不間斷地到各地演出、廣為傳播是分不開的。
由于常香玉為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黨和政府曾給予她高度的評價。文化部為了表彰她在藝術上的杰出成就,曾于1952年為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等7位表演藝術家頒發榮譽獎。1995年,她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勞動模范”,同年被中國文聯命名為“優秀文藝工作者”。常香玉逝世后,國務院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妙語點睛
2004年6月1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常香玉永遠離開了梨園藝壇,但她“戲比天大”的藝術人生,永遠感動著喜愛她的億萬戲迷。她義演捐獻飛機的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懷,更是永遠馨香撲面。
上一篇:岳飛精忠報國
下一篇:康熙皇帝拜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