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與高麗的戰爭(598~614年)
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為征服高麗,于開皇十八年(598年)、大業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對高麗進行多次大規模的作戰。
開皇十八年二月,高麗王高元率靺鞨(活躍在東北地區的一支古老民族)騎兵萬余進攻遼西(今遼寧朝陽一帶),被營州總管韋沖擊退。初四,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睺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六月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詔黜除高麗王高元官爵,同時,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今河北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今遼河),但已無力投入戰斗;周羅睺率水路隋軍,自東萊(今山東萊州)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高麗王懾于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于是罷兵。
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下詔征高麗,命天下之兵不論遠近均于次年正月會聚于涿郡(今北京)。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廣大農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同年,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鄒平一帶)起義,號召農民反對去高麗作戰。八年正月,應征討高麗的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113.38萬人,號稱2百萬,運輸糧餉的民夫加倍,隋煬帝將其分為左、右12軍。隋唐時期的遼東地區,人煙稀少,物資匱乏,征戰軍隊的補養全靠后方供給,困難重重。六月,隋煬帝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9將率30.5萬大軍,自懷遠鎮(今遼寧遼中附近)渡遼水越過高麗諸城,向鴨淥水(今鴨綠江)挺進,準備與水軍協攻平壤。高麗大臣乙支文德采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宇文述軍一日七勝,很快渡過薩水(今朝鮮清川江),進至距平壤15千米處。乙支文德佯為請和,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麗軍乘其后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至薩水半渡時被高麗軍擊之,大敗而潰,退至遼東城時僅余2,700人。時任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浿水(今朝鮮大同江),在距平壤30千米處擊敗高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退屯海邊。及聞宇文述兵敗,亦引軍還。隋煬帝第一次攻高麗之戰遂以失敗而告終。
大業九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麗。正月,下詔征天下兵集于涿郡,開始召募百姓當兵,修遼東古城貯備軍糧。三月,隋煬帝從洛陽至遼東,四月二十七日,煬帝率大軍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派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趨平壤。而隋煬帝帶主力南下攻遼東城。隋軍架設飛樓、撞車、云梯于遼東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余日,雙方均傷亡甚重。六月,隋煬帝命造布囊100余萬個,內盛泥土,堆成一條寬30步、高與城齊的魚梁大道,使將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輪樓車,高出城墻,俯射城內。正當攻城準備就緒、即將總攻遼東城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h東北)起兵反隋,煬帝聞之大驚,當夜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
隋煬帝在鎮壓楊玄感起兵后,不顧內外危機四伏,于大業十年發動第三次攻高麗之戰。二月,煬帝下詔復征天下兵。三月,煬帝至涿郡。此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勢。七月,煬帝到達懷遠鎮時,所征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時任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今遼寧金州東大黑山)大敗高麗軍,并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麗因連年傾國與隋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并將之前叛隋奔高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羞,且國內烽煙四起,遂于八月初四班師還朝。
隋與高麗的多次戰爭,特別是隋煬帝三征高麗之戰,給老百姓(包括高麗民眾)帶來深重災難,直接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隋虎符,隋朝調發符兵的憑證,甘肅莊浪出土。
上一篇:《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三路大軍挺進中原(1947年6~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