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為抗戰譜出心聲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出生于澳門,中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農歷5月11日)生于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6歲隨母親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的養正小學最先接觸音樂。
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并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
抗戰開始后,冼星海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后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課。教學之余,他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1935年,冼星海回國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不久就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并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以制造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妙語點睛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推動了團結抗日形勢的發展;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認同,而到了現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別忘了它的作者正是“冼星海”。
上一篇:馮婉貞勇抗英軍
下一篇:劉伯溫民間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