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本草綱目》之前的中藥學·中藥學的發展
宋元時期,從官方到個人,對藥物的文獻整理、實物調查、臨床應用,以及藥物的辨認、采集、栽培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
(1)官方修訂本草書籍:宋代官方連續三次重修本草。如于974年撰《開寶本草》,載藥九百八十三種。1061年刊行《嘉祐本草》,載藥一千零八十二種。同年,還編成了《圖經本草》,載藥七百八十種。特別應當提出的是《圖經本草》。那時官方吸收了唐代修本草與藥圖配合的經驗。由于藥物品種愈來愈多,以致真偽難辨,名實不符,品類混淆。在這種情況下,舊的圖經已經不符需要。嘉祐三年(1058),政府向全國征集各州郡所產藥物標本和圖形,并要注明開花結果、收集季節及功用等。至于進口藥材,需查詢有關單位和商人,辨清來源,精選樣品,送到京城開封。這次集中了全國一百五十多個州郡的標本和藥圖,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藥物普查,為世界藥學史上的創舉。此書在六百三十五種藥名下繪制了九百三十三幅藥圖,對以后的藥圖繪制有很大影響。
(2)私人撰著的本草書籍:當時各家著作甚多。最著名的是唐慎微于十一世紀末撰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載藥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每個藥物都有附圖。在藥物主治方面,具有闡述及考證。每藥還附有制法,為后世提供了炮制材料。此書還收入單方驗方三千余首,方論一千余首,保存了豐富的民間醫療經驗。有人認為此書為宋代本草學的最高成就,極受人們重視。官方曾幾次修訂后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全國。李時珍在撰《本草綱目》時即以此為藍本,并給予“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的良好評價。
除《證類本草》外,還有三部本草書的學術價值也很高。一為寇宗奭于1116年所撰的《本草衍義》。這是一本論述藥理、藥性的專著。寇氏認為醫生處方,必須了解藥理、藥性,因而此書重點論述各藥的藥性、藥理、藥物鑒別及臨床應用。另一本是金代張元素撰的《珍珠囊》。此書論述了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證用藥之法,并將藥物歸經與引經報使的理論,作為在臨床使用藥物時的基本理論及原則。李時珍對他的評價極高,稱之為“大揚醫理,靈素以下,一人而已”。第三部是元代忽思慧于1330年著的《飲膳正要》。此書專論食物的性味主治,從健康人的飲食標準立論,具有營養學的意義。書中還有若干飲食衛生的敘述,如晚間不可多食、食后要以溫水漱口、睡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好等。因此它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食療及飲食衛生的專書,同時又是一部菜譜。
在宋金元時代,國家和個人編著了許多方劑書籍,對于滿足臨床需要和促進醫學發展,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官方出版的著名方書有:①《太平圣惠方》:王懷隱等撰于982年。全書一百卷,分一千六百七十門,載方一萬六千八百三十四首,廣泛收集宋以前方書及民間驗方。內容豐富,對方劑、藥物、病證、病因、病機等均有論述。強調先診斷疾病的輕重、病位的淺深,辨明表里虛實,然后選方用藥,是一本理法方藥體系完整的方書,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裴宗元等撰于1110年。當時的書名是《和劑局方》,共五卷,載方二百九十七首。1151年經校訂后,定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全國。此書中的一些方劑如治療咳嗽的華蓋散、治療感冒及胃腸道不適的藿香正氣散、退熱的紫雪散、急救的蘇合香丸等,至今仍在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③《圣濟總錄》:曹孝忠等編成于1117年。全書共二百卷,收方近二萬首,幾乎包括前代和當時的全部方書。個人編著較有名的有托名蘇軾的《蘇沈良方》、許叔微的 《普濟本事方》和陳言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都有各自的特色。
上一篇:四史學·《三國志》研究史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三國志》研究
下一篇:天文學·史略·中西交會:明末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