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諦
真理或實在。梵文Satya的意譯。佛教中有四諦、三諦、二諦之說。四諦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對社會人生以及自然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以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的。集諦又名習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說一切眾生,常時以來,由于貪瞋愚癡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滅諦亦各盡諦,指滅斷世俗諸苦得以產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要根絕“集諦”所包括的一切業與惑。道諦指超脫苦諦、集諦的民間因果關系而達到出世間之“涅槃”寂靜的一切理論說教和修習方法。佛教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由此途徑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三諦指空諦、假諦、中道諦,為佛教天臺宗所立的諦理。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叫做空諦;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諦;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諦。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諦的范疇,故稱為三諦之理。二諦即真諦和俗諦。佛教各派對二諦所下的定義不盡相同。小乘有部把凡是復合的、可分解的對象視為真實存在的認識,稱為世俗諦;把單一的,不可分解的對象視為真實存在的認識,稱為勝義諦。中觀學派的基本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稱假有,這就是世俗諦;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是空,稱性空,這就是真諦,所以真諦二諦,就是空有二諦。小乘經部和瑜珈行派均把世俗的認識活動和對對象的理解稱世俗諦,把佛教智慧及其對對象的理解稱為勝義諦。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語言文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貨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