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民間拜師
明朝的開國皇帝名叫朱元璋,他原本是安徽鳳陽的一個放牛娃,后來卻從蒙古人手中奪取天下,做了皇帝。這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本人很能干,另一方面也還多虧了他手下一批有才干的文臣武將。在這些開國功臣當中,數軍師劉伯溫的功勞最大,名氣最響。
劉伯溫從小就比一般的孩子聰明,讀書也很用功,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對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等許多方面都懂得不少。教過他的老師、同鄉的長輩對他都很贊賞,認為他以后一定會干出一番大事業。
劉伯溫長大以后,果然沒有讓家鄉父老失望。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幫他打下了江山。在朝中,他官位很高,受人尊重;在民間,他也有清正愛民的好名聲。
雖然人人都覺得劉伯溫挺了不起的,可劉伯溫自己卻并不這么想,他是個很謙虛的人,總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還需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他想,要是總呆在朝廷里做大官,就很難接觸到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事,應該經常到民間走走才好。因此,劉伯溫經常抽時間到民間四下探訪,為了接近普通人,他還特地每次都打扮成平民百姓的樣子——古人管這種行為叫“微服私訪”。
有一回,劉伯溫到京城附近的一個村莊里微服私訪。當時正是大夏天,正午時分,烈日當空,天上連一絲云彩也看不見,樹梢連一絲風也沒有——好熱啊!劉伯溫看見村民們都把各家剛收的糧食攤在曬谷場上曬干,以防止糧食因潮濕而生霉。劉伯溫仔細觀察了天象,然后對村民們說:
“大家趕緊把糧食收起來吧,再等一會兒怕就來不及了!”
村民們感到很奇怪,有的就問劉伯溫:
“為什么要收?怎么會來不及了?”
“你們看,那些燕子飛得多低!空氣里潮氣多大,這天也讓人感到悶熱,這些都預兆著馬上就要下大雨了,所以應該趕快把糧食收起來!”
村民們聽了這番話,將信將疑,不肯立即照他說的去做。劉伯溫見無法說服眾人,不由得嘆了口氣。一轉臉,他看見不遠處有一棵大樹,樹蔭下,一位老漢正坐在那兒喝茶乘涼,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劉伯溫想,等一會兒大雨下來,這位老漢豈不狼狽,便上前勸道:
“老大爺,就要下雨了,您還是到屋里避一避吧!”
老漢看著劉伯溫笑瞇瞇地說:
“謝謝你啦!不過別擔心,雨下不到這兒來的!”
這下輪到劉伯溫將信將疑了。老漢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又說:“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六月驟雨隔牛背啊!這會兒下雨,十有八九只打濕一小片地方,不會落到我這邊來的。”
說話之間,天空不知不覺已經由晴轉陰了,村民們見勢頭不妙,趕緊收拾糧食,可大雨說下就下起來,不少人家的糧食都淋了雨。村民們心中后悔不早聽劉伯溫的話,同時又很佩服這個衣著樸素的人。劉伯溫呢,不僅沒有得意,反而顯出吃驚的樣子——這么急的雨,竟然沒有一滴落到樹這邊的,老漢的話果然應驗了!
劉伯溫見這老漢對天象的預料如此準確,心中非常佩服,覺得能從他那兒學到自己不會的東西,便恭恭敬敬地上前向老漢請教各種問題。老漢見劉伯溫如此虛心好學,心中歡喜,便興致勃勃地談起來。兩個人一直聊到天黑,老漢邀請劉伯溫到他家里休息,劉伯溫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來到老漢家里,劉伯溫四下里一打量,發現房子既老又破,東墻上還裂了不少寬縫,看樣子隨時都可能倒塌。劉伯溫擔心地說:“老大爺,這房子已經不穩固了,尤其是東墻,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會塌下來。住在這里很危險,我看咱們還是換個地方住吧!”
老漢很有把握地說:
“你就放心吧,我心中有數,這墻就真倒了,也不會有什么危險的!”
劉伯溫這時已經發現這位老漢的見識非同一般,所以對他的話很是相信,躺到東墻邊的床上便睡著了。一覺睡到后半夜,劉伯溫被“轟”的一聲巨響驚醒了,起身一看,果然是東墻塌了,奇怪的是,正如老漢所說的,自己一點也沒有受傷。
老漢這時也醒了,他瞧瞧倒塌的東墻,依舊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模樣,微笑著對劉伯溫說:
“怎么樣,沒什么危險吧!”
劉泊溫不解地問:
“您是怎么看出來沒有危險的呢?”
老漢說:
“我早已仔細觀察了墻上的裂縫,看出這墻只會向外倒,不會向里倒。凡事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有所發現啊!”
劉伯溫聽了,連連點頭,說:
“您講得太對了,我跟您在一起,學到了許多東西,要是您不嫌我笨,是否愿意讓我做您的學生呢?”
老漢笑呵呵地說:
“好啊,好啊,就收你做學生。”
從那以后,劉伯溫便經常向這位名叫郁離子的老漢求教,他的學識因此廣博了許多。郁離子老人死后,劉伯溫寫了一本名叫《郁離子》的書,其中收了近200個故事,每篇故事中都包含著知識與智慧。他就是以這本書來紀念包括郁離子老人在內的、許許多多來自民間的老師。直到今天,劉伯溫在民間拜師的故事,連同他那本《郁離子》,還一直在世間流傳。
上一篇:冼星海為抗戰譜出心聲
下一篇:劉備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