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業中的社會矛盾
人類進步的一些最重要階段的標志是,利用新方法來開發地下或海底的潛在能源。火的發現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第一個偉大勝利。中世紀利用牲畜做功減少了所需體力勞動的數量,使農奴制的廢除成為可能。十八和十九世紀,水和風等基本的自然能源首先用于一般用途。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是由蒸汽機推動的,而蒸汽機只有通過開采煤礦才能得到發展。
本世紀初,所有煤炭都是用鐵鎬和鐵鍬挖出來的,因而需要大量勞動力。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技術使采礦機械獲得了充分發展,才改變了這種情況。在歐洲的煤礦中,每個輪班工人生產的煤炭數量由本世紀初的幾百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平均3公噸左右。美國具有很有利的地質條件,其產量平均達到15公噸,在露天煤礦可高達25—30公噸,技術進步也使礦工受益,因為采礦設備的不斷改進,使他們擺脫了最繁重的工作。
從一開始,開采石油所需要的技術就非常復雜,而操縱鉆機所需的人手則非常少。勘探技術所依靠的是科學,而完全機械化的鉆探方法使人們可以打越來越深的油井。同樣,有精煉方面,由于化學和冶金技術的進步,精煉方法可以無限地變更,因而消費者可以獲得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能源。
但是,不容置疑,正是在原子能領域,技術進步是為引人注目,而且可以預期,未來的進展將更為驚人。由于原子能的發現,人類將有可能在征服自然力方面向前邁進一步。許多世紀以來,人類的最大愿望就是將物質轉變為能源。這一愿望已經實現了,因為利用原子能的技術現在已經達到了工業生產水平,而且很快就會得到普遍應用。
隨著原子能的出現,人類即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將賦予人類最大限度地支配大自然的能力和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能力。
能源生產技術的改進,使工作類型和勞動強度發生了重大變化。能源工業中的煤礦業,最初是一種勞動密集型工業,五十年代以后,石油工業興起,能源工業變成了資本密集型的工業,所需的勞動力相對減少。核工業將石油工業更大程度上減少對勞動力地需求,但需要的只是少量非常熟練的勞動力。能源技術不斷改進的過程構成了工業文明的真正進步。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能源生產技術的進步,礦工的失業也隨之產生,重新就業遇到困難,礦工的生活沒有保障,此外,采煤是一項艱苦甚至危險的工作。這使年輕人更加不愿意以采煤為職業,造成煤礦的勞動力逐漸減少。以歐洲為例,井下工人由1950年的120萬人減至1970年的50萬人,成為能源工業中的一個社會問題。
歐洲能源工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出現能源工業結構的變化,導致冗余失業和缺乏勞力兩者并存,成為一個社會矛盾,令人遺憾。但這件事為人們提供以下的啟示:技術革新引起的產業結構性變化是一種驚人的進步,決不能因為帶來社會問題而否定技術革新。這種否定的后果將是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科學的對策只能是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正確途徑,例如:運用政策導向,增加礦工工資;進行職工培訓,使之重新就業等等。
上一篇:聶耳與冼星海壯志未酬英年早逝
下一篇:腦體收入倒掛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