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保衛北京
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趕走了蒙古貴族,建立了明朝。但是,在明英宗正統年間,一支叫瓦剌的蒙古族又強盛起來,經常騷擾明朝邊境,殺人劫物,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在抗擊瓦剌的戰爭中,出現了一位杰出的愛國民族英雄,他就是于謙。
于謙是浙江杭州錢塘江人。祖父于文是一位愛國官員。于謙從小就受到祖父的影響,具有愛國的思想。他對歷史上的愛國英雄蘇武、岳飛、文天祥等,都非常敬慕。他家里從他祖父時起就收藏有文天祥的畫像。少年于謙就把畫像掛在自己的房間里,還在畫像下面寫了8個字“寧正而死,弗茍而全”,贊美了文天祥忠于國家,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且偷生的崇高氣節。文天祥的忠烈事跡深深銘刻在年少的于謙心中。
少年于謙天資聰明,15歲那年,就考取了秀才,進了“縣學”。但于謙從不驕傲自滿,為了將來能報效國家,他在杭州城南一座寺廟里刻苦讀書。
有一回,于謙與同學一起談古論今。一位同學憂傷地感嘆:“西湖好美啊,可人生短促,享受不了多久!”
于謙神情嚴肅地說:“人生雖短,可活著的意義卻大有不同。岳飛生得忠義,死得壯烈;文天祥視死如歸,有浩然正氣,他們的英魂與西湖同在。人有了正氣,就能忠心為國。要是沒有正氣,就只知追求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這樣的人生和豬狗差不多。正是岳飛和文天祥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一個正直的人。”
和同學告別后,于謙回到家里。燈下,他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靜。他的腦海里不斷涌現出前幾天和大家一起外出散步看到工匠燒石灰的情景:堅硬的石塊,經過烈火的焚燒,變成了潔白的石灰。想著想著,他拿起筆墨,隨手寫下一首詠石灰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在詩中借石灰抒發了自己的志愿和情懷,立志向石灰那樣,哪怕烈火焚燒、粉身碎骨,都毫不畏懼。只要一生對國家有用,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心滿意足了。
后來于謙長大成人,考中進士,在朝廷做了官。為官多年,他無論是擔任河南、山西巡撫,還是在京城做官,始終不畏強暴、辦事公道,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忠心耿耿,把國家的安危時刻掛在心上。
明英宗的時候,瓦剌首領也先率領大軍公然南下,侵犯明朝的疆土。英宗皇帝親自帶兵去山西大同抵御敵人。不料,50萬明朝大軍在瓦剌軍面前不堪一擊。英宗逃到土木堡,成了瓦剌兵的俘虜。也先消滅了明軍的主力后,又直撲明朝的都城北京,想滅掉明朝,重溫元朝昔日強盛的舊夢。正當這民族存亡系于一發之際,忠心為國的于謙為了保衛大明王朝,毅然挑起了抵抗瓦剌軍進犯的重擔。
土木堡的失敗,使明王朝的江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消息傳到北京城,人心惶惶。朝廷一班文武大臣議論紛紛,聚集在皇宮里商量怎樣應付當前這個危急的局面。
當時,大臣們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主張逃跑的大臣徐珵(chénɡ)說:“瓦剌軍十分兇猛,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消滅了我們50萬大軍,還抓走了皇上,北京城內不足10萬老弱殘兵,怎么抵擋得住呢?還不如趕快放棄北京,把都城遷到南方去……”
禮部尚書胡氵熒(yínɡ)說:“先皇永樂帝在北京營建陵墓,就表明是不想讓子孫們南遷的。”說完痛哭起來。
一時皇宮里響起一片抽噎聲。于謙眉頭緊鎖,不由得搖了搖頭:國家危急,靠哭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主戰派于謙再也忍不住了,便站出來,激憤地說:“主張放棄北京的人,應該斬首!我以為遷都是禍國殃民的說法,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怎能輕易放棄!北京保不住,就無法保證明朝的統一。宋朝南遷,造成了亡國的后果,這個深刻的教訓我們怎能忘記?當前最要緊的是,趕快調集各地兵力,誓死保衛北京!”
大臣們聽了很受感動,紛紛表示贊同。結果主戰派取得了勝利,徐珵一幫人只好一言不發了。
英宗被俘后,在于謙等大臣的強烈要求下,郕(chénɡ)王即位當了皇帝,他便是歷史上的明景帝。景帝覺得于謙說得有道理,就提升他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城,抵御瓦剌的進攻。
于謙接受重任后,立即行動起來。他積極招募、調遣和訓練部隊;加緊修筑工事和制造武器彈藥;還把城外居民遷入城內,并儲備了大量的糧食。接著,于謙又通令各守城將領:敵人如果挾持英宗皇帝前來,要堅決迎敵,不可開門接納。
于謙把守衛北京的20萬大軍分別部署在北京9個城門外面,自己則率軍駐扎在德勝門外,嚴陣以待。他還下令:把9個城門一齊關上,要求將士英勇殺敵,只能前進,不許后退。
在于謙的指揮下,北京的防務大大加強了,軍民抗敵的士氣十分高漲。
這年10月,也先率領瓦剌軍,一路上燒殺搶劫,來到了北京城外。也先自恃兵強馬壯,根本不把明軍放在眼里。于謙主動派兵出擊,在彰儀門迎頭痛擊了敵人,取得了勝利。
接連幾天,也先連吃敗仗,便心生一計,帶領1萬多人,挾持著英宗皇帝來攻德勝門。
也先要于謙等明朝大臣打開城門接駕,好乘機攻進城內。
于謙識破了敵人的陰謀。那天,于謙登上城樓,巍然站立,下令決不開城門。
英宗皇帝顫抖地說:“于謙,你還認識我嗎?為什么還不放我進城?”
于謙恭敬而沉著地答道:“不是于謙不讓皇上回來,只是也先詭計多端,請恕我不能開門,望皇上多多保重!”說完,含著熱淚走下了城樓。
也先聽了火冒三丈,惱羞成怒,便下令猛攻德勝門。于謙在這之前,聽說瓦剌軍要攻城,早在德勝門外土城的民房里埋伏下精兵。于謙眼看瓦剌軍已中了埋伏,立即令旗一揮。忽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明軍陣地火炮齊發。瓦刺軍聞聲,嚇得哭爹喊娘。1萬多瓦剌騎兵,死的死傷的傷,亂作一團。明軍個個奮勇殺敵,越殺越勇,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孛羅也喪命于炮火之中。
接著瓦剌軍又轉攻彰儀門。早已作好準備的明軍,推出威力無比的戰車,“神炮”齊發,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這時,北京西郊的居民又趕來助戰,敵人陷入了處處挨打的境地。正在戰斗緊張時刻,于謙派來了援軍,取得了彰儀門大捷。
經過5天激烈的戰斗,瓦剌軍傷亡慘重,只得狼狽地逃了回去,放回英宗皇帝。
于謙因保衛北京有功,景帝要加封他為“少保”官職。于謙卻辭謝說:“太上皇雖回,但國恥未雪,臣不敢請功領賞。”
8年后,景帝得了重病。在徐珵等人的策劃下,英宗重新奪取了皇位。接著,他們又慫恿皇上,加害挽回國家危亡的于謙。
于謙赴刑場之日,成千上萬的百姓肅立在街道兩旁,目送著忠心耿耿為保衛北京嘔心瀝血的老將軍,泣不成聲。有的提酒壺,含著熱淚請他喝一杯。望著樸實的北京百姓,于謙也不禁老淚縱橫。
于謙死后,他的遺骨被一位愛國志士收取,安葬在他的家鄉杭州三臺山下,并建立了雄偉的“于忠肅公祠”,與岳飛墳遙遙相對。為憑吊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北京、山西、河南、江西等地方,也為他修建了祠堂。
上一篇:嚴植之見義勇為
下一篇:五壯士傲然屹立狼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