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巴金
巴金 (1904~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王文惠、歐陽鏡蓉等,四川成都人。作家。1 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科學校,參與編輯進步刊物 《半月》,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學,后旅居法國巴黎,開始文學創作。抗戰期間,與茅盾、靳以編 《吶喊》《烽火》 等刊物。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82年被授予 “國際但丁獎” 獎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研究院授予外國名譽院士稱號。1990年獲人民英雄勛章。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 《滅亡》《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抗戰三部曲》,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 《隨想錄》 等。
主要書齋號有: 花溪小憩。
花溪小憩1944年,巴金在戰亂中,輾轉顛沛,來到貴陽。5月初,與巴金相戀的肖珊,從桂林也來到了貴陽。5月8日,他倆在貴陽郊外的 “花溪小憩” 中結婚。“花溪小憩” 是一家旅行社在郊外花溪之地的招待所。它是一所很漂亮的花園洋房,地處一個大公園里面。巴金在勞作之余,常在這個公園里散步。“小憩” 沒有樓,卻有一間又大又華麗的客廳,客房不多,又逢亂世,客人更少。巴金與肖珊結婚沒有幾天,就送肖珊到四川旅行,他自己留在 “花溪小憩” 中開始創作中篇小說《憩園》。
巴金在書齋中整理藏書 祖忠人攝
巴金的這部小說定名為 “憩園”,可能是受到 “花溪小憩” 的影響。不過,巴金在四川成都老家的花園也叫 “憩園’。巴金后來在小說里曾這樣描寫過它: “右邊一排門全閉得緊緊的,在靠大廳的階上有兩扇小門,門楣上貼著一張白紙橫條,上面黑黑的兩個字,還是那篆體的 ‘憩園’ ……”后來,巴金的三叔在成都玉皇觀街修建的住宅,也取名叫 “憩園”。巴金《憩園》 中的主人公楊老三,其原型取自他五叔。“憩園” 在解放后,尚存成都,只是換了主人。
巴金在1961年曾寫過一篇 《談 〈憩園〉》的文章。他回憶說,《憩園》 的大部分是在貴陽郊外的 “花溪小憩” 里寫的。“小憩” 白天靜,夜里更靜,然而不分晝夜都有水聲,水聲單調沒有變化,聽慣了就好像沒有聲音一樣,這真是靜心寫作的理想之所。晚上,“小憩” 里沒有電燈,巴金就靠一盞清油燈的微光,埋頭寫作,他的視力不佳,在油燈的微光下寫字時間一長,會發生視線模糊的情況。因此,巴金晚上睡得較早,但起得不遲。“當時我正在壯年,每天伏案十小時以上,并不感到文思枯竭。在 ‘小憩’ 的短短幾天中我的確寫得不少。我寫小說也有像《苦難的歷程》 的作者那樣的習慣,想到了一個細節就坐下來,動著筆,讓這個細節慢慢地引出了全部的故事……人物自己在說話,在行動,在斗爭,我需要的什么東西都像噴泉一樣,很自然地出來了。”
細讀這段文字,巴金當年在 “花溪小憩” 中創作的風姿,活龍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巴金藏書
上一篇:齋號趣談·尤侗
下一篇:齋號趣談·師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