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足笑傲江湖的江湖派
“江湖派”指的是南宋的一批詩人,他們大部分是隱士布衣,或是中下層的官吏,由于當時南宋王朝的措施愈來愈不得人心,他們以江湖相標榜,用詩歌模寫山林,交游唱和;或依附公卿,游食江湖。當時臨安有一書商名叫陳超,與這批詩人相友善,就搜集其作品付印出版,先后出了《江湖集》、《江湖前集》及《后集》、《續集》、《中興江湖集》等,“江湖派”即因此得名。
其實,“江湖派”是個寬泛的名稱,此中詩人流品不齊,風格也不盡相同。從總的傾向看,走的還是“四靈”詩人寫晚唐體的路子,所以今人錢鐘書先生《宋詩選注》干脆將二者歸并為一,統稱“江湖派”。
江湖詩派多以小章短篇、模山范水,歌詠閑適,隱逸之情。由于他們長期浮沉江湖間,領略了南方的山水之美,有不少篇什寫得清新妍麗,如葉紹翁的《秋日游龍井》、周弼的《夜深》等詩;一些有才能的詩人也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四靈詩派的藩籬,如劉克莊先從學習“四靈”入手,后來認識到江西派、晚唐詩都有缺陷,因此他在詩中充實學問,律詩多用典故,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風格。但是,江湖派詩總的風格特征是纖巧簡淡,其下者流為猥雜細碎,缺乏創新精神。劉克莊與戴復古都生在程朱理學已經成為統治思想的時期,他們又都出于理學家真德秀之門,對朱熹崇拜得五體投地,因此他們都喜歡在詩里發議論,有些議論極其迂腐可笑,如戴復古批評白居易《琵琶行》詩的“不尋黃菊伴淵明,忍泣青衫對高婦”,劉克莊的“講學有時明太極,吟詩無路學熏風”(《示兒》)等句,渾如三家村老學究說教,表現了宋詩末流的一種不良傾向。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往往十首八首,三和四和,搖筆即來,漫不經心,缺乏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江湖派中有些詩人人品猥劣,有一些干求利祿之徒,養成了一種干謁公卿的陋習,出入公府侯門,相率成風,完全把詩歌作為仕途經濟的敲門磚,喪失了詩歌應有的藝術品格。
總之,江湖派詩人氣派狹小,品格也較低下,藝術成就當然就高不了。
上一篇:未行反擊·陷入被動
下一篇:未防內叛失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