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
三國時期魏國重要的軍事謀略家。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出身世家大族,年少即聰明多謀略,博學多聞,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東漢建安六年(201)推說身患風痹,不能起居,拒絕曹操辟召他為上計椽之職。在曹操所派刺客的利劍之下將計就計,毅然放棄了一切逃禍求生、自衛和反抗的努力,裝病不動,蒙混過關。他逃避了曹氏征辟,也逃避了因不受辟,將受到的迫害,實為大智大勇,他把對刺客來頭和用意的準確叛斷,在有變生倉猝間當機立斷的決策,和面對利刃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三者融合的天衣無縫,一度騙過機警而多疑的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在曹操再度辟請他為文學椽時,審時度勢,如再拒絕,難逃殺身之禍;再者認定曹氏大權獨攬,逐鹿中原已穩操勝券,只得就職,后升遷為主薄。曹操對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特點和潛在的政治野心十分厭惡,司馬懿馬上表現出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孜孜于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再次騙過曹操。后隨曹操西征,占據漢中,獻上趁劉備后方空虛,直逼益州的大膽果決的行動方案,顯示了非凡的膽略。建安十八年(213)司馬懿遷官太子中庶子,每參與重大謀劃,輒有奇策,甚為曹丕所信任依重。五年后,官遷軍司馬,懿把“以食為首”作為“經國運籌”,實行軍屯,并形成制度確定下來。建安二十四年(219)在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曹仁的緊迫形勢下,及時勸阻曹操,完全不必“徙許都以避其銳”,借助外力,利用孫權從后路箝制,進攻關羽,以解樊城之圍,并借刀殺關羽,破壞了孫劉聯盟,使蜀國大傷元氣。太和元年(227)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討平叛將孟達。與急攻孟達迅速猛厲的策略相比,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卻穩如泰山,謹慎行事,持重相抗,以逸待勞,拖住敵人避而不戰,他與蜀軍避戰對峙百余日后,直至諸葛亮病死軍中,不戰自勝。景初二年(238)率師遠征遼東,全殲公孫湫部。嘉平亢年,裝病蟄居而暗中準備的司馬懿發動宮廷政變,處死專權的大將軍曹爽及其黨羽,夷及三族。嘉平三年(25)病死。司馬懿“變化若神”,善用謀略,克敵制勝,老謀深算,最善于采用以退為守的策略,運用韜晦之計,以斂鋒芒,藏形匿跡。這樣既保護了自己,又可積蓄力量,創造條件,等待有利時機。還特別善于以假象蒙敝、麻痹、欺騙對方,消弭對方的警覺,瓦解其計志,解除其防御手段,往往欲擒故縱,使其自蹈死地。他始終都把持軍政重權,這不但使他成為曹魏后期最有聲望、最有權勢的大臣,也為子孫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發散性思維修養
下一篇:司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