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
南朝梁時,有個金紫光祿大夫叫江淹,他年輕時,家境貧寒,好學不倦,詩和文章都寫得很好,成為當時負有盛譽的作家,人們稱之為“江郎”,可是,他到了晚年,文思漸退,寫出來的詩文內容空虛平淡,再也沒有當年的才華,于是人們說他已經“才盡”了。
他為什么會才盡呢?傳說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老人對他說:“我有一枝筆,在你這兒已經多年了,該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掏出一枝五色筆還給他。從此江淹所寫的詩文就沒有了文采。這個傳說當然是荒誕的,但也可以說明:他做官之后疏于學業,也不勤于動筆了。如果一個人在學問上有了成就,就茍安自滿起來,不再精益求精,思想就會僵化。才思也會減退。
在教育界,也有類似問題。許多教師,滿足于以往的教學經驗、教學內容,不思進取,知識越教越少,講課越講越枯燥,大有“江郎才盡”的趨勢,成天沉湎于往昔的夢中,夢中老人是遲早要索還那“五色筆”的。
上一篇:漢景帝為人刻薄偏狹
下一篇:沽名釣譽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