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潰退
敦刻爾克是法國北方的一個天然良港,濱加萊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通過鐵路輪渡同多佛爾港相連,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這里發(fā)生過歷史上著名的大潰退,這次潰退使德國的戰(zhàn)爭野心和軍事實力大增,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卻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二戰(zhàn)前夕的1938年,英國對希特勒實行綏靖政策,力圖將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東方的蘇聯(lián)。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同希特勒簽訂了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xié)定》。1940年4月希特勒突然向西線大舉進攻。僅在兩個月內,納粹德國的軍隊接連占領了挪威、丹麥、荷蘭和比利時等國。接著,德軍又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截英、法聯(lián)軍為兩段,英、法軍隊30多萬被逼困在敦刻爾克一角。走投無路之中,英國只好從5月27日起連續(xù)進行了八天的“大撤退”,30余萬英軍和部分法軍被勉強撤到英國本土,撤退中,全部軍械裝備喪失殆盡,大批法國士兵被俘,法國全境淪陷,成為德國進一步擴張的橋頭堡。
“敦刻爾克”為歐洲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寫下不可忘卻的教訓。面對野心勃勃的法西斯強盜,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武裝起來,任何姑息養(yǎng)奸的投機心理,只能是引狼入室,禍害無窮。
上一篇:教育獨立運動的無形解體
下一篇:方向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