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元素,祖籍東莞(屬今廣東省),生于藤縣(屬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幼聰明好學。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有膽略,好談兵。遇遼東老校退卒,每與論塞上事,了解邊塞情形,自以為有治邊之才。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朝覲在京,御史侯恂奇其才,奏請破格用之,遂遷兵部職方主事。
時形勢嚴峻。金兵在奪取沈、遼之后,進攻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縣),明軍潰敗,廷議扼守山海關。崇煥單騎飛馳至山海關巡視。兵部失主事,莫不驚訝,問崇煥家人,亦不知所往。及還,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重其才,超遷僉事,令出關監(jiān)軍;且發(fā)金二十萬,使之招募。及至,駐守關內(nèi)。繼奉命至前屯(在今綏中縣西南),安置流亡遼人。崇煥即夜行荊棘叢生、虎豹出沒地區(qū),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經(jīng)略王在晉深倚重之,奏請為寧前兵備僉事。然崇煥以在晉無遠略,意輕之,不盡遵其令。在晉議筑城八里鋪(關外),置兵四萬守之;崇煥持異議,謂當守寧遠(今興城縣)。爭論不決,遂上報首輔葉向高。
在明軍潰敗廣寧時,后金大掠遼西,奸淫燒殺,義州(今義縣)人民奮起反抗,眾至十余萬,占據(jù)十三山(在今錦州市東北),誓不投降,且至關內(nèi)求援。兵部尚書孫承宗行邊至關,崇煥請曰:“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jù)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以為然,以告在晉。在晉不聽,十三山遂陷,逃歸者,僅六千人。
在晉去職,承宗代之。承宗即集諸將議所守,意見不一,崇煥仍力主守寧遠。承宗從崇煥之議。三年(公元1623年),崇煥筑城寧遠,高三丈二尺,底寬三丈。又撫士卒,審選將士,招集流亡,嚴加訓練,軍紀嚴明,遂為勁旅。加之軍民合作,互不相擾,城中商業(yè)繁榮,遠近以為樂土,紛紛來歸。崇煥父喪亦不歸,誓與城共存亡,寧遠軍民更加振奮。
承宗在崇煥支持下,整頓防務,訓練士卒,軍事始有振興,但因不附閹黨,閹黨極力排之。五年(公元1625年)十一月,高第代承宗。第性懦弱,力言關外不可守,盡撤錦州、右屯(在今錦州市東)、大凌河諸要害守備,委棄米粟十余萬,盡驅(qū)兵入關,死亡載道,哭聲振野。崇煥堅守寧遠,誓死不去。
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努爾哈赤見時機已至,即率兵十三萬攻寧遠。崇煥與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環(huán)城固守,刺血誓師;盡燒城外民居,遷民入城中,堅壁清野;令守關將士:“寧遠將士有逃至者,悉斬。”人心始定,將士效死。二十四日,努爾哈赤攻城,崇煥令發(fā)西洋炮(從葡萄牙進口),后金兵死傷慘重,努爾哈赤謂諸貝勒曰:“予自二十五歲用兵以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明日,復戰(zhàn),又敗,努爾哈赤亦負重傷,逃回沈陽,死。
在寧遠被圍時,經(jīng)略高第、總兵楊麒擁兵關上,不救;朝廷議戰(zhàn)守,亦無良策,謂寧遠必不能守。及崇煥捷報至,舉朝大喜,即以崇煥為遼東巡撫。高策、楊麒被解職,以王之臣代第,趙率教代麒。
自寧遠之捷,崇煥志漸驕,與桂不協(xié),奏請移桂他鎮(zhèn),朝廷召桂還;之臣奏請留桂,崇煥大為不滿。朝廷恐二人不和而敗事,乃命之臣專督關內(nèi),以關外歸崇煥。崇煥積極備戰(zhàn),提出“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zhàn),且筑且屯”之方針,重修山海關、前屯、中后(今綏中縣)、中右、松山(在今錦州市南)要塞和寧遠、錦州、義州、大凌四城。多次派人與蒙古察哈爾聯(lián)絡,以為倚角。
七年(公元1627年)正月,后金繼位者皇太極(太宗)欲征朝鮮,乃致書崇煥請和,以為緩兵之計。崇煥知其謀,為爭取時間修復諸城,以為持久之計,亦將計就計與之議和。因雙方條件相去甚遠,無法達成協(xié)議。四月,后金服朝鮮,即轉(zhuǎn)兵攻明。五月十一日,圍錦州。明軍前仆后繼,奮勇抗擊,全殲攻入之敵。皇太極乃轉(zhuǎn)攻寧遠。崇煥于城外列營掘壕以待,令城中兵登城以備。皇太極見城上有守,城外有備,乃稍退以誘之,崇煥不為所動。皇太極遂揮軍猛攻,總兵滿桂率精銳以拒之,身中數(shù)矢,猶力戰(zhàn)。后金兵死備慘重,貝勒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等三將領,皆被重傷。皇太極無奈,乃于六月五日引兵還。史稱明“寧錦大捷”。
寧錦捷報至北京,朝臣彈冠相慶。因崇煥不附閹黨,魏忠賢使其黨徒劾崇煥不救錦州,而不授賞,崇煥被迫告病回鄉(xiāng)。
八月,熹宗死,思宗即位,魏忠賢自殺。次年四月,后金欲攻錦州,以打通山海關,為入關掃除障礙。思宗得知,即啟用崇煥,任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初,崇煥離職,時論沸騰,朝野嘩然,將士奪氣。繼任督撫王之臣指揮錯誤,錦州等城不戰(zhàn)而棄。加之,將吏貪冒,積欠糧響,士兵嘩變。崇煥時,重視蒙古關系,薊門一線,全仗蒙古護之。崇煥一走,聯(lián)系中斷,蒙古各部紛紛投靠后金。而皇太極在寧、錦受挫后,注意調(diào)整與漢蒙關系,優(yōu)待歸附者;增強八旗兵戰(zhàn)斗力。崇煥至,首先處理寧遠兵變,斬兵變?yōu)槭渍撸瑧椭呜澝皩⒗簦l(fā)餉金二十萬,安撫軍心。繼而整頓內(nèi)外防線,殺總兵毛文龍。
文龍原系明遼東將,遼東失守,退守皮島(今稱椴島,亦稱東江,在鴨綠江口),招兵買馬,眾至數(shù)萬,為后金一大患;但他專橫跋扈,虛功冒餉,為非作歹,投靠閹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崇煥至皮島,殺之。思宗聞報,意殊駭,念已死,且方倚崇煥,乃優(yōu)旨勉之。
皇太極知崇煥守備嚴密,寧遠、山海關難以突破,乃于十月,自沈陽出發(fā),繞道至青城(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之南),分道自喜峰口、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均在今河北遵化縣東北之長城上)入邊,十一月,陷遵化。崇煥得報,乃馳援,兩軍戰(zhàn)于薊州(今天津薊縣)。后金敗,引兵西進,直逼北京。崇煥揮軍,兩晝夜行三百余里,飛抵京郊,又敗后金。
皇太極為免被崇煥再次擊敗,遂用反間計:偽言與崇煥訂有密約,故意讓被俘明太監(jiān)竊聽之,并陰縱之歸。生性多疑之思宗果中其計,得悉當日,即召崇煥入城,下之獄。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磔之于市。時年四十七。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無余資,天下冤之。
崇煥聰明好學,尤喜兵家之言。關心國家,早有志從軍服務于邊塞。有軍事才能,治軍有方,作戰(zhàn)有謀。
崇煥受任于大敗之后,時人無斗志,畏敵如虎。在此情況下,欲振作士氣,使將士去畏敵之心,起滅敵之望,誠為難中之難。由于崇煥以身作則,為官清廉,撫士卒,選將帥,召流亡,嚴加訓練,一支軍紀嚴明,能攻能守之勁旅終于出現(xiàn)在抗敵前線;他積極加強關外防御,終使后金不能越錦州一步。在敵人進攻面前,他指揮若定,頑強抵抗,乘機反擊,兩獲大捷,成為抗后金名將。史學家有言:“試問自有遼事以來,誰不望敵數(shù)百里而逃,棄城于數(shù)千里而遁,敢與敵人畫地而守,對壘而戰(zhàn)”,“舍崇煥其誰屬也!”
崇煥忠心不攻,臨刑前口占一絕:“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及死,三軍痛哭,有竊其尸而葬、終身守墓不去、死葬其旁者。但殺毛文龍,似有失策之處。文龍雖專橫跋扈,為非作歹,但他為后金一大患;及殺,解除了后金后顧之憂。因而可以說:殺非其時。
上一篇:《袁崇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袁紹》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