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門以售的悲哀
周朝有個人,一生中多次求官,直到鬢發斑白了,都沒有成功。
這天他走在路上,回首往事,潸然淚下。有人問他:“你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呢?”他說:“我幾次謀官都得不到賞識,現在已經年邁,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傷心。”
人家又問:“你為什么一次都沒能得到重用呢?”他就訴說了他不幸的經歷。
在年輕的時候,他胸懷大志,苦讀經史,指望有朝一日能受到重用。過了幾年,他覺得文才具備了,就來到都城求見周王。不料周王卻嫌他太年輕,認為不適合當官,他只得失望地回了家,等待時機。
又過了幾年,周王死了,然而繼位的君王又喜武不喜文,為了求官,他又發憤學習武藝,終于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于是,他又信心百倍地來到了都城,可不幸好武的君王又已去世,剛繼位的新天子只喜歡重用年輕人當官,而這時他已經太老了。
所以,這位文武兼備的能人,終于未能實現他的抱負。
這是記載在《論衡》里的故事,王充的原意是要諷刺那些投機分子只看上面好惡而轉移自己學業的行為,當然,主人公在治學上趕時髦、趨潮流的確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然而在階級社會里,人才的選拔使用徒憑統治者的主觀好惡和一時選擇,或修文或偃武、或尊老或愛少,沒有嚴格的保障也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不遇之嘆、理因宜然。這則故事既告誡現在的知識分子學習要踏實,學好一門,精通一門,為國家做有益之事;同時又告誡了我們的領導者,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上一篇:古建筑被破壞
下一篇:可卡因使籃球新星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