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成事無力回天
魯迅——這位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縱一管筆馳聘文壇,為中國文化與革命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但以他高深的文學修養,卻未能寫成一部中國文學史,堪稱一大憾事。
其實,魯迅先生早就有撰寫文學史的計劃。當年在廣州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時,他就已想到了某些章節的安排;后來,為了搜集資料,他還不惜重金買下了一套《二十四史》。一九三六年初,魯迅先生積勞成疾、臥床不起。他的好友增田涉從日本趕來看他,兩人又談起了這件事。先生興致勃勃地談了自己對中國文學的構想,以詩人的想象和圖畫般的色彩,他設計的每一個章節都鮮明、準確地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如關于“六朝文學”這一章的題目《酒·藥·女人·佛》,就不僅鮮明地勾勒出當時飲酒、服藥的社會風氣,而且隱示著彌漫于齊梁的宮體詩和崇佛的時尚。而這些都與文學創作密切相關,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文學的發展。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先生的病情很快惡化,并于同年十一月過早地去世了。直至臨終前,先生還念念不忘這事,可以想見他有心成事、無力回天的痛苦。
事實上,魯迅先生在這件事上的確是有心無力的。作為當年左翼文壇上的一面旗幟,先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先生的文學主張是寫實主義的,他所面對的首先是活生生的現實,他要歌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要揭露時弊、針砭時政,與此相應地,那些如匕首、似投槍的應時雜文就耗去了先生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此外,魯迅對于中國革命與文化,也確實做到了嘔心瀝血、死而后已。他的身體一直都很虛弱,朋友們為他擔心、勸他出國治療,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迫使他放棄了每一次機會。對這樣一位連個人健康都無暇顧及的人,我們怎忍心去苛求他呢?
總之,魯迅先生未能修成一部中國文學史,正因為他不是有“閑”的人;他并非不想去做,而是實在無暇去做。
上一篇:有勇無謀·遭擒亡身
下一篇: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