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儺戲
一種特殊戲曲形式。它本是古代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儀式,通過歌舞來加以表現。西漢劉安《淮南子》記載,古代儺舞“先獵一日”舉行,方相裝成“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方相之后跟隨侲子(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獸,把惡鬼驅逐出去。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卻記儺舞形式有二,一種方相表演,表演者頭戴冠和面具,黃金四目,穿熊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聲,驅逐惡鬼。另一種為十二神舞,十二人朱發畫衣,手執麻鞭,甩動作響,高呼專吃惡鬼猛獸的十二神。儺舞有音樂伴奏。后來儺舞逐步向娛樂方面轉化而成儺戲,儺戲表演形式與戲曲相類,主要流行于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地。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文化·修齊治平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兒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