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云陽張飛廟·江上風清真勝境
聞名遐邇的云陽張飛廟,前臨長江水,后依鳳凰山,隔江與云陽古城相望,樓臺亭榭依山取勢,矗立于懸崖之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素有“巴蜀一勝境”之譽,是長江流域一百二十個重點文化古跡之一。
張飛祖籍涿郡,死于閬中,何以廟在云陽呢?原來,關羽被害后,駐守閬中的張飛下令部下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部將范疆、張達因表示反對而遭張飛鞭撻,便乘其醉臥取了首級,東奔吳國邀功。不料,行至云陽時聽說吳蜀言和,只得棄頭江中。一漁翁夜夢張飛托葬,于銅鑼渡口撈起頭顱,葬于江邊。其時江中有嘡嘡的鑼響和幽幽的琵琶聲。當地人民集資蓋廟祭祀,故世傳張飛“身在閬中,頭在云陽”。
自廟建成以來,歷代均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毀于洪水。今存建筑多為清末補修、新建,占地14畝,有得月樓、結義樓、正殿、助風閣、旁殿、望云軒、杜鵑亭及拱橋、石梯、曲徑、檻廊、滴泉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物。臨江石壁有云陽清代書法家彭聚星書兩米見方的“江上風清”。結義樓琉璃蓋頂、朱漆染窗、三檐相迭,以合“桃園三結義”之說。正殿供張飛巨幅畫像,有“怒鞭督郵”、“義釋嚴顏”、“長坂退敵”、“被害”等塑像,懸“神威靈佑”、“力扶漢鼎”金字掛匾。助風閣為五角亭樓,高聳屹立,最具特色。相傳張飛的神靈能佑護過往行舟。船至銅鑼渡口,舟人焚香設祭,則順風吹送30里。人民感其恩德,在正殿東蓋起此閣。曾有位回鄉祭祖的張宰相,過而不拜,惹怒了張飛,便令其船倒流30里。宰相只得下拜,乞賜順風。至今廟前石柱上有張宰相詩句“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上風”。據說張宰相就是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
765至766年,杜甫旅居云陽近一年,留詩四十余首,其寓所即在張飛廟內。據說那首“峽里云安縣,江樓翼瓦齊,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的《江樓》詩,就是在得月亭寫下的。后來人們在廟內建亭為念,因其在云陽有“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杜鵑》)詩句而名“杜鵑亭”。亭建后幾度興廢,今亭為光緒元年(1875)所建,占地140平方米,兩樓一底,高15米,木質結構,紅墻綠瓦,畫棟雕梁。上下兩層各由24根朱紅圓柱支撐。上層匾題“江上數峰青”,下層匾題“理學詩史”。史詩堂存杜甫畫像及其在云陽時詩作多幅。
張飛廟因存漢唐至明清的石碑、摩崖石刻及木刻名畫四百多件而有“文藻勝地”之稱。其中有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梁代“天藍碑”、面積達30平方米的黃庭堅書《幽蘭賦》、還有據善本摹刻的蘇軾、董其昌、王陽明、何紹基、鄭板橋、張問陶等書法大家的手筆。特別是岳飛書、清代著名工匠依據善本雙勾上石、精雕而成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有“三絕”之譽。助風閣前石柱上有對聯贊云:“慕漢宋兩完人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送巴蜀一勝境琵琶有聲銅鑼有聲?!?/p>
張飛廟前江心有一道長200米、寬10米的砂巖石梁,枯水季節露出中間一段,形似長龍臥水,微顯背脊,人呼“龍脊石”。相傳古時候,洞庭湖有一條蛟龍趁長江發大水游到云陽,一路興風作浪,危害四方。大禹聞訊,帶著金斧金鏨大戰蛟龍。蛟龍被打敗后化作巨石,即今云陽龍脊石。石上低洼處有臉盆大的圓洞,即大禹斧鏨的痕跡。據說此洞極怪,無論何時,即或百年大旱也總是清泉悠悠。江水至此,浪激濤驚,月下觀望,如游龍掀波戲浪,有“龍脊月濤”之譽,為云陽八景之一,自古為春游勝地。石上刻有一百七十余處歷代題記,記下了長江千古水文的變化。古時,“舟人視其盈縮以為進止”。石上有題刻:“古渝之義熙,涪陵之石魚,云陽之龍脊石,雖地各異,然意皆同”。這些都是研究古代水文氣象和民俗的珍貴資料。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咸陽之旅·茂陵·漢陵最尊處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南通·江海銘記張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