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覺良好”的誤區(qū)
“自我感覺良好”,這是人體健康的標(biāo)志之一。然而,如果陷于盲目,勢必步入誤區(qū),輕者害己,重者誤國。
何以見得?有史為鑒。
現(xiàn)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在戰(zhàn)國時期稱作蔡國,其國君為蔡桓公。名醫(yī)扁鵲(秦越人)曾對他說:“國君有病,目前還處在皮膚的紋理中”,并警告道,“不治將益深”。蔡桓公很不高興,冷冷地拋出一句話:“寡人無疾。”事實又怎么樣呢?他的疾由“腠理”發(fā)展到“肌膚”,進(jìn)而深入“骨髓”,終至惡性發(fā)作,“體痛”而亡。
“寡人無疾”,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蔡桓公不僅自迷于“良好”的“自我感覺”,還對治病救人的醫(yī)生懷有偏見,說什么“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他的悲劇根源,就在于盲目自信,諱疾忌醫(yī)。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帶有勸喻性。
“疾”,可以引申為缺點錯誤,而智者的直言和忠告,恰如醫(yī)生的診斷與良藥。對那種在工作中諱言過失、拒絕批評的“蔡桓公”,毛澤東同志主張猛擊一掌,喊一聲“你有病呀”。讓他們驚出一身汗來,有利于康復(fù)。
遺憾的是,教育他人不要“諱疾忌醫(yī)”容易,而要是自己完全做到不“諱疾忌醫(yī)”就難了。
革命領(lǐng)袖,革命政黨,萬萬不可受“寡人無疾”論的影響,認(rèn)為自己絕對正確,不會失誤。如果無視腐敗現(xiàn)象和脫離群眾的傾向,任憑惡疾蔓延,則難免重蹈蔡桓公的覆轍!
重要的并非“自我感覺”如何,而是群眾感覺如何,客觀實際如何……
上一篇:“沼澤”帶來了潰敗
下一篇:“鉆工墓地”如何變成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