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求新的創新精神
千年御窯的歷史表明:中國瓷器文化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就是不斷創新。創新,既是御窯之魂,也是瓷器之魂。御窯千年,貴在求新。創新,既是中國瓷器文化發展之原動力,更是中國瓷器文化綿延之生命力。宋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元的青花瓷和釉里紅瓷,一變單一顏色瓷器,而開創彩色瓷器的新境界;明代的斗彩、五彩,爭奇斗艷,彩色繽紛;清代的琺瑯彩、粉彩,各種色彩、各種繪畫,都可以縱情而靈動地展現在瓷器上。
為什么景德鎮能成為中華瓷器之都、創新基地?為什么這個創新基地窯火千年、長盛不衰?研究這個問題,可以為今人提供歷史的經驗、智慧的啟迪。緣此我列舉四點:
其一,形成一流創新基地。《荀子·勸學》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就是說,積土成山能興風雨,積水成淵會生蛟龍。清乾隆時的景德鎮,督陶官唐英說:“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靡不借瓷資生。”景德鎮成為瓷器創新基地。
其二,匯集一流創新人才。匯集宮廷一流繪畫、書法名家,結合民間一流制胎、修模、彩繪、上釉、窯火等能工巧匠,每個元素既要坐實人才優秀,每個優秀元素更要密切配合。如制瓷修模的名匠,“景德一鎮,群推名手,不過二三人”(唐英《陶冶圖說》)。可見制瓷人才、創新人才之難得、之可貴。當時,瓷器一流技藝人才形成一個產業鏈,集中在景德鎮的御窯中。
其三,充實一流創新資金。要想成品創新,必須加大投入。每一件創新瓷器,其研發,其燒造,都要有大量金銀投入。其時,創新產品的資金,錢從國庫、內帑、關榷、鹽商、捐納、罰賠等多渠道籌措,也包括督陶官自掏腰包。這就保證了創新瓷器的投入和運作。國盛瓷則盛,國衰瓷則衰。在皇朝時代,御窯暨瓷器的盛衰,折射著皇朝的興替。
其四,構建一流創新體系。皇帝諭旨創新要求,宮廷做出瓷器官樣,臣工按旨慎勤落實,工匠巧手慧心制作,每道工藝不能出錯,各方各面,互相配合,盡心盡力,厥職完成。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能別人所未能,成別人所未成。不斷出新意,不斷在收獲,燒造出新奇唯一、空前精美的瓷器。
千年御窯歷史啟示,中國發展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國復興離不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上一篇:要有歷史觀察的思維
下一篇:長城成就了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