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鈞》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盧鈞》人物故事小傳
盧鈞(公元778—864年),字子和,其先自范陽(今北京)徙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舉進士及第,以拔萃授秘書省正字。從裴度為太原觀察支使。后歷代嶺南、宣武、山南東道、昭義、河東等地節度使,多有政績,號稱廉潔。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召為尚書左仆射。因宰相令狐嶒排擠,被免在仆射,以檢校司空守太子太師。十一年,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后入朝為太子太師,卒年87。贈太傅,謚曰元。
〔正史〕
戶鈞字子和,本范陽人。祖炅、父繼。鈞,元和四年進士擢第。又書判拔萃,調補校書郎,累佐諸侯府。大和五年,遷左補闕。與同職理宋申錫之枉,由是知名。歷尚書郎,出為常州刺史。九年,拜給事中。開成元年,出為華州刺史,潼關防御、鎮國軍等使。
其年冬,代李從易為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南海有蠻舶之利,珍貨輻湊①。舊帥作法興利以致富,凡為南海者,靡不捆載而還。鈞性仁恕,為政廉潔,請監軍領市舶使,己一不干預。自貞元已來,衣冠得罪流放嶺表者,因而物故②,子孫貧悴,雖遇赦不能自還。凡在封境者,鈞減俸錢為營槥櫝③,其家疾病死喪,則為之醫藥殯殮;孤兒稚女,為之婚嫁,凡數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義,令不嚴而人化。三年將代,華蠻數千人詣闕請立生祠④,銘功頌德。先是,土人與蠻獠雜居,婚娶相通。吏或撓之,相誘為亂。鈞至立法,俾華蠻異處、婚娶不通、蠻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肅清,而不相犯。
會昌初,遷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四年,誅劉稹,以鈞檢校兵部尚書、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澤潞邢洺磁觀察等使。是冬,詔鈞出潞軍五千戍代北。鈞升城門餞送,其家設幄觀之。潞卒素驕,因與家人訣別,乘醉倒戈⑤攻城門。監軍以州兵拒之,至晚撫勞方定。詔鈞入朝,拜戶部侍郎、判度支,遷戶部尚書。
大中初,檢校尚書右仆射、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軍節度、宋亳汴潁觀察等使,就加檢校司空。四年,入為太子少師,進位上柱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六年,復檢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九年,詔曰:“河東軍節度使盧鈞,長才博達,敏識宏深。藹山河之靈,抱瑚璉之器。多能不耀,用晦而彰⑥。由嶺表而至太原,五換節鉞。仁聲載路,公論彌高。藩垣之和氣不衰,臺閣之清風常在。宜升揆路⑦,以表群僚。可尚書左仆射。”
鈞踐歷中外,事功益茂。后輩子弟,多至臺司。至是急征,謂當輔弼,雖居端揆,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視事,與親舊游城南別墅,或累日一歸。宰臣令狐嶒惡之,乃罷仆射,仍加檢校司空,守太子太師。物議以鈞長者,罪嶒弄權。嶒懼,十一年九月,以鈞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入為太子太師,卒。
《舊唐書》卷一七七
〔注 釋〕
①珍貨輻湊:輻湊也作輻輳,車輪輻條匯集在車軸。此句意為珍奇的貨物匯聚。②物故:去世。③槥(hui)櫝:小而薄的棺材。④生祠:為活著的人立祠堂,表示極為敬愛。⑤倒戈:反叛。⑥多能不耀,用晦而彰:多才能而不炫耀,默默辦事反而名聲更大。⑦揆路:宰相之位,也稱端揆。
〔相關史料〕
盧相國鈞初及第①,頗窘于牽費。俄有一仆,愿為月傭。服飾鮮潔,謹干不與常等,睹鈞之乏,往往有所資。時俯及關宴,鈞未辯醵率,撓形于色。于是仆輒請罪。鈞具以實告。以曰:“極細事耳,幾郎可以處分,最先合勾當②何事?”鈞初疑其妄,即而將覘之。給而命之曰:“爾若有技,吾當主宴,第一要一大第,為備宴之地;次即徐圖③。”其仆唯然而去,頃刻乃回,白鈞曰:“已稅得宅矣,請幾郎檢校。”翌日,鈞強為觀之,既而朱門甲第,擬于宮禁。均不覺忻然,又曰:“會宴處即大如法,此尤不易張陳。”對曰:“第請選日啟聞,待郎張陳,某請專掌。鈞始慮其為非,反復詰問,但微笑不對。或意其非常人,亦不固于猜疑,暨宴除之日,鈞止于是,俄睹幕帝茵毯,華煥無比,此外松竹花卉皆稱是鈞之醵率畢至,由是公卿間靡不夸詫。詰朝,其仆請假給還諸色假借什物,因之一去不返,始去旬日。鈞異其事,馳往舊游訪之,則向之花竹,一無所有,但頹垣壤棟而已。議者以鈞之仁感通神明,故為曲贊一春之盛,而成終身之美也。
《太平廣記》卷八四
唐相國盧公鈞,進士射策為尚書郎,以疾出為均州刺史。到郡,疾稍加,羸瘠④,不耐見人,常于郡后山齋養性獨處,左右接侍,亦皆遠去,非公呼召,莫敢前也。忽一人衣飾弊故,逾垣而入,云:“姓王。”問其所自;云:“山中來。”公笑而謂之曰:“即王山人也。此來何以相教?”王曰:“公之貴,位極人臣,而壽不永,災運方深,由是有沉綿之疾,故相救耳。”山齋無水,公欲召人取湯茶之屬。王止之,以腰巾蘸于井中,解丹一粒,捩腰巾之水以咽丹。與之約曰:“此后五日,疾當愈矣,康愈倍常。后二年,當有大厄。勤立陰功,救人憫物為意,此時當再相遇。在夏之初也。”自是盧公疾愈,旬日平復。明年解印還京。署鹽鐵判官。夏四月,于務本東門道左,忽見山人,尋至盧宅。喜而言曰:“君今年第二限終,為災極重也。以君為郡,去年雪冤獄,活三人之命,災已息矣。今此月內,三五日小不康而已,固無憂也。”翌日,山人使二仆持錢十千,于狗脊坡分施貧病而已,自此復去。云:“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午時,可令一道士于萬山頂相候。此時君節制漢土,當有月華⑤相授,勿愆期也。”自是公揚歷清切,便蕃貴盛,后出鎮漢南之明年,已二十三年矣。及期,命道士牛知微,五日午時登萬山之頂。山人在焉。以金丹二,使知微吞之,謂曰:“子有道氣而寡陰功,未契⑥道品,更宜勤修也。”以金丹十粒,令授于公,曰:“當享上壽,無忘修煉,世限既畢,佇還蓬宮耳。”與知微揖別,忽不復見。其后知微年八十余,狀貌常如三十許。盧公年九十,耳目聰明,氣力不衰。既終之后,異香盈室矣。
《太平廣記》卷五四
〔注 釋〕
①及第:通過考試,錄取。②勾當:做。③徐圖:以后再說。④羸瘠:極為瘦弱。⑤月華:月光,月色。一說月亮的光環。⑥未契:不符合,不熟悉。
上一篇:《盧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盧循》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葉法善》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葉法善》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