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攝中變化日新·多元發生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是以華夏族(漢族)為主體,由五十多個民族組合而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一條混血的“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融匯了國內諸多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統一體,是百川匯流、奔騰不息的長江大河。
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看,一種文化覆蓋的地域越廣,內涵越豐富,它的源頭也就可能越多。與古埃及文化、愛琴文化、古希臘文化等不同,中華文化不是建立在比較單一的水系或平原上,而是一個地域廣大,水系眾多而又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的產物。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化的發生是多源頭、多方位、多根系的。
早在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元謀人(約170萬年前)、藍田人(約65—80萬年前)、北京人(69萬年前)、丁村人(10多萬年前)、河套人(5—3.5萬年前)、山頂洞人(1.8萬年前)、資陽人就在云南、陜西、北京、山西、內蒙古、河南、廣東等地研磨石器,鉆木取火,演出了中華文化史詩的前奏。
到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馬家浜文化(前4750—前3700)、大汶口文化(前4500—前2500)、良渚文化(前3300年—前2250)、馬家窖文化(前3000—前2000)、龍山文化(前2800—前2300 )、屈家嶺文化(前2750—前2650)、半山-馬廠文化(前2500—前2000)的先民已經廣泛地生活于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黑龍江流域等各省區的廣大土地上,種植稻、粟、五谷、瓜果、蔬菜,畜養豬、牛、狗、羊、雞、象,燒制陶器,繪畫圖案、紡織粗布,磨琢玉器,創造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
從民族學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個多元組合的大家庭。從黑龍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從青海高原到東海之濱,星羅棋布地分散著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豐富文化遺存。以炎帝為領袖的古羌人居住在渭河流域到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帝為始祖的戎人和狄人生活在北方,以太皞、少皞為祖先的古夷人活動于黃河下游及江淮流域,“三首”、“南蠻”人公元前生息于江漢之間和五嶺山脈。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財富積累的增加,氏族聯盟的擴大,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西北的炎黃集團(華夏集團)、東方的風偃集團(東夷集團)和南方的苗蠻集團等三大集團。通過長期戰爭的兼并、接觸,華夏族與周邊的三苗、九黎、鬼方、昆吾、蜀、羌、吳越等族的融合不斷加深,至秦、漢時期初步形成以漢民族為主的強大而統一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氣象恢弘的中華文化。
從民俗學的角度看,華夏自上古以來一直崇奉龍,以龍作為氏族、部落的圖騰,把龍看作力量、權威、吉祥的象征。龍的形象的形成,也是眾多民族圖騰形象交融匯合的結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眾多文化遺址,有許多龍形的紋飾、圖案,它們明顯地帶有龜、魚、鹿、豬……的濃重痕跡,顯然是從原有的氏族圖騰演變而來的。后來,“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的龍,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各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上神。這從民俗學的角度證明了中華民族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所走過的眾流歸一的道路。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建筑·均衡平穩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方向·天下為公非一姓之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