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篤無謀應征有愧
王良是西漢末東漢初人,自幼好學,特別精習《小夏侯尚書》。王莽篡漢后,屢次征他出來作官,他都托言有病不肯出仕。劉秀建立東漢后,先是征拜王良為諫議大夫,后歷任沛郡太守、太中大夫、大司徒司直。王良為臣忠,為官廉。他任官時,謙恭節儉,布被瓦器,妻子和孩子不隨他住在官府,留居老家。一次,司徒史鮑恢因事到王良的家鄉東海蘭陵,順便到他家,正趕上王良的妻子身穿布裙、背著柴從田中回來。鮑恢說:“我是司徒史,來東海辦事,想見見夫人,看是否有書信要捎。”王良妻子說:“我就是,勞你費心,沒有信要帶。”鮑恢非常驚訝,趕緊下拜。后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稱贊王良廉潔。
謙恭節儉,是王良的優點,但作為官員,他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缺少奇謀、良策、忠言,在政事上沒進過什么忠言,沒出過什么好主意,沒做出過什么興利除弊的貢獻,但卻熱衷仕途,貪戀官職,甚至不顧衰老病篤之軀。王良任大司徒直后,身體始終不好,后終因病免職回家鄉。一年之后,皇帝又下令征王良為官。王良無識自己缺乏為官的才干,也不顧自己的病弱之軀,立即上路,前往京城。走到滎陽,病情加重,不能繼續趕路,就去拜訪住在當地的一位老朋友。老朋友不肯見他,傳話對他說:“沒有忠言奇謀良策,卻要謀取高官厚祿,怎么這么不怕麻煩地跑來跑去呀!”將其拒之門外。老朋友對王良的批評是對的,只是方法不一定合適。朋友的話使王良受到極大的刺激,使他頭腦清醒,深感慚愧,下決心接受朋友的批評,脫離仕途。后朝廷雖三番五次地征他做官,他都沒有應召,最后死于家中。
王良沒有忠言奇謀良策,又衰老病篤,卻熱衷于仕途,這顯然是不光彩的,但卻是官場中的普遍現象。王良聽了朋友的批評提醒后,能感到慚愧,并毅然脫離仕途,又是難能可貴的。他比那些終生混跡官場,白吃俸祿,衰老病篤,但決不讓賢,定要在官位上壽終正寢的人,要正直得多,高尚得多。
上一篇:畫家華琳為什么無作品傳世
下一篇:蓋洛事件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