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涪陵·“水底碑林”白鶴梁
涪(音扶)陵以鮮美的榨菜聞名于世,同時也是長江南岸的一個文化古城。在縣北巖鉤深堂西側,有“點易洞”,因為北宋理學家程頤曾在此注《易》經而得名。洞高二丈,寬深各丈余。南宋嘉定元年(1208)州地方官曾塑程頤像于洞中,今已不存;洞壁存清代文人及當地人石彥恬的題字“伊洛淵源”石刻。附近還有黃庭堅等的題字。
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名勝“白鶴梁石魚”,為一天然石梁。東西長三里余,南北寬約四五丈,常年淹沒于江水之下,至冬春枯水時始露出梁脊,是中國古代水文科學的重要遺跡。石梁之上,有三十六條唐代水文標志石刻魚。因年代久遠,魚紋多模糊不清。清代曾有工匠摹跡重刻二鯉于石上。平時,魚隱于水面以下,遇長江最低水位時露出水面。石魚周圍刻有唐廣德元年(763)至二十世紀初的石刻題記一百六十三段(其中水文題記一百零八則),記錄了七十二個最低枯水年份水位線,為長江水文及水利開發的重要資料。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會議上,有專題研究報告介紹這些資料。石魚還可預示年成豐歉。古有“石魚出,兆豐年”之說。石梁上的一百多段歷代文人題刻,各種書法皆備,有“水底碑林”之譽。
白鶴梁原名青石梁。南北朝時,梁朝爾朱通微棄家學道,號爾朱真人。傳說他曾到合州(今合川縣)賣丹,太守欲買,真人開價二千兩銀。太守命人將他裝進竹籠順江拋下。漂至涪陵青石梁時,他正在籠中熟睡;被人撈起后,飲丹擊磬而歌,乘白鶴飛去。后人即改稱此處為“白鶴梁”。劉思敏,陳貴順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柳州之旅·通天巖·“柳江人”遺址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蟂磯·“江心第一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