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起源自我國
如果沒有比較發達的農業,沒有人口顯著的增加并聚集成為城市,那么,農業文明就無從談起。我們發現,小米是中國北方地區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礎。世界農業有幾個起源中心,中國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還有西亞的小麥、非洲的高粱、美洲的玉米等。
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時期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區(長江流域)是稻作農業。所謂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圍內,歐洲、西亞其實也有小米,黍曾被認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亞地區起源的。但在2003年,我們在內蒙古赤峰發掘的興隆溝遺址,發現了8000年前的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兒是小米的原產地呢?中國和西亞以及歐洲的粟和黍究竟是兩個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還是只有一個起源地?這個問題只靠我們考古學家是解決不了的。于是,中外頂級的植物考古專家合作,用科學的辦法對中國和西亞、歐洲的小米進行多種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學“測年”成了解決問題的基礎。我國有便利的條件對小米進行“測年”。我們采用浮選法,把從考古發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種子就會浮起來,再經晾干,就得到了很多當時植物的種子。我國旱作農業的起源區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帶。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門頭溝區遺址發現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發表研究成果。現在比較確鑿的是,我國最早的粟和黍出現在距今8000年。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等國的高精度測年儀器對興隆洼遺址中浮選出來的碳化的黍進行測年,結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在興隆溝遺址出土這批粟和黍之前,學術界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亞出土的,有7000年的歷史,歐洲出土的黍有5000年歷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測年研究表明,這兩個地區的黍都沒有長于“4500歲”的,比我國發現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國發現的黍年代比西亞和歐洲的時間早,也并不能直接證明它們之間有傳播的關系。現在我們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對粟和黍的基因進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結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來自同一個起源地,這個起源地就是中國的北方地區。所以說分布在世界范圍內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國的北方地區。
基因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果就是發現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國北方之后傳到歐洲的。小米被發明之后,在中國的文明形成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直至小麥傳入,數千年來,它一直是北方地區人們的主食。
總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雙重顯示小米起源于中國的北方,無論是粟和黍都是這樣,小米栽培以后從中國的北方向外傳播。考古證據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遲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經傳播到了中亞地區并繼續向西傳播,大約3500年前已經到達了東歐地區。另外一個品種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傳到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但是在那邊沒有發現黏的黍,可見各地對外來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選擇的。
上一篇:學術史的啟迪
下一篇:小麥自西亞經河西走廊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