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襄陽之旅·隆中·諸葛大名垂宇宙
古隆中距襄陽城西13公里,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活過的地方。這里山青水秀,確如《三國演義》所描寫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真是一個“臥龍”的好地方。自諸葛亮逝世七十年后,隆中就出現了紀念他的建筑物,后經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歷代都有修建,體現了人們對他的敬慕和懷念之情。
諸葛亮在隆中留下的著名遺跡有:茅廬遺址、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等;劉備三顧茅廬留下的遺跡有:小虹橋、三顧堂等;還有紀念性的建筑武侯祠、古柏亭等,其中以武侯祠為最著。大約在北宋時,隆中就有了供奉諸葛亮塑像的建筑物。今人所見的“漢諸葛丞相武侯祠”約建于明末清初,屢經修復才保存下來。這是一座靠山而建的古式建筑,四進三院,左右廊房,中設庭院。祠內各廳懸掛著歷代名人的對聯、匾額和詩畫,所陳列的文物中,有塊刻有諸葛亮遺像的石碑,據說為明代刻物。這里供奉的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鶴氅絲履,凝目沉思,端莊持重,使人肅然起敬。兩旁金童玉女,捧印執劍,則增加了一些神化色彩。整座武侯祠掩映在郁翠松柏、錦簇花團之中,與古雅、清幽的隆中融為一體。這些遺跡都在向人們展示著諸葛亮隱居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歷史傳說。
隆中臥龍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生于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二、三歲時,母親去世,七、八歲時,父親諸葛珪也去世了。他和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均,還有兩個姐姐,就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山東變成了大屠場。為避北方戰亂,諸葛亮十四歲時,隨叔父逃亡到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十七歲時,叔父去世,諸葛亮便在隆中一面“躬耕”,一面“苦讀”,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臥龍出山,整整在隆中寓居了十年。
十年中,諸葛亮除去種地、讀書,還經常和一些名士外出游歷,談古論今,品評時局。如今隆中有“躬耕田”20多畝,清代修建了躬耕亭,后毀,1984年恢復,并豎“躬耕龍畝”石碑。諸葛亮博覽群書,儒家、法家、兵家、道家、墨家、農家等百家書他都研讀,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諸葛亮在襄陽曾拜龐德公為師。據習鑿齒《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每次到龐德公家去,均“獨拜床下”,“而德公初不令止”,可見諸葛亮求學若渴的誠心和龐德考驗他的情景。諸葛亮也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弟子。傳說水鏡先生講學,以晌午時分院子里的公雞叫三聲為準,下課散學。而諸葛亮由于聽先生講天文地理和兵書陣法入了迷,聽到雞叫就厭煩。于是就在衣袋里裝幾把米,待公雞一要叫,就悄悄往窗外撒把米,好延長時間,多學點知識。據說諸葛亮的八卦衣和鵝毛扇還是水鏡先生送的。
諸葛亮曾拜黃承彥為師。黃承彥非常喜歡諸葛亮的才學,就主動提出把女兒黃月英嫁給他。據說黃月英相貌丑陋,可才學極高。還有個傳說更有趣:一次,黃月英跟父親從京都回鄉途中,被飛沙走石和白額大虎沖散,一道姑收留了她,帶她學道。三年過去,月英學得一身本領。道姑讓她回家,臨行前送她一把仙鵝毛扇,并說:“徒兒的終身應在‘明’、‘亮’二字上,成親后將仙鵝毛扇送給他,定有大用。”后來,月英聽爹爹夸贊孔明才學出眾,又見孔明二字正合師傅之言,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婚后,她將鵝毛扇送給了孔明。以后,諸葛亮輔佐劉備,每遇為難之事,輕搖鵝毛扇,計從心來。直到現在,襄陽還流傳著一句歇后語:“孔明娶媳婦——求才不求貌”。
諸葛亮交往的人很多,有穎川人徐庶(元直)、石韜(廣元)、汝南人孟建(公威)、博陵人崔州平,還有荊州本地的一些有識之士,如龐統、楊颙、楊儀、馬良、馬謖、陳震、廖化、向郎等,都是諸葛亮的至交好友。諸葛亮的抱負極大,“每自比管仲、樂毅”,立志要做春秋時期管仲那樣著名的政治家和戰國時期樂毅那樣著名的軍事家。
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常借吟誦《梁父吟》這種悲憤的樂府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載其辭(“步出齊城門”),是今存諸葛亮唯一的詩作。詩篇語言流暢,又多用問答式,頗有樂府民歌的韻味。因此,有人以為此詩非諸葛亮所作。今隆中有諸葛亮吟誦《梁父吟》時站過的巖石,名梁父巖。
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讀,拜師訪友,探索“興復漢室”的道路。他待時變,擇明主,效管、樂,以成就大業。
三顧茅廬
劉備,涿郡涿縣(河北涿縣)人,是漢朝的遠支宗室。東漢末,他在富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下,組織了一支地主武裝,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在軍閥混戰中,他一直沒有固定的地盤,輾轉依附于北方豪強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建安六年(201),南下荊州依附劉表。
作為皇室宗親一脈的劉備,胸懷大志,不甘寄人籬下。他想“興復漢室”,但缺乏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謀士。在司馬徽、徐庶的推薦下,劉備決定到隆中拜訪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的情況,史籍無詳細記載,但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卻描繪得有聲有色:第一次劉備帶著關、張到隆中,叩諸葛茅廬柴門,一童出來告訴他們,諸葛亮一大早就出去了。在返回途中,遇見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來隆中,時值隆冬,朔風凜凜,瑞雪飄飄。張飛說:“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進入隆中小山村時,聽到路旁酒店傳出歌聲,劉備進去一問,原來是諸葛亮的好友石廣元和孟公威在喝酒。到了草廬,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告訴他們,諸葛亮與崔州平一道外出閑游去了。為了表示渴望見到諸葛亮,劉備留下了一封信。在回途經過小虹橋時,見一人騎毛驢,口吟“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的詩句,劉備以為是諸葛亮,忙滾鞍下馬施禮,經說明,才知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第三次劉備要再去,關羽認為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親往拜謁,其禮太過。張飛則說:“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劉備教訓了他們一頓,帶著他們三顧茅廬。這次碰到諸葛亮午睡未醒,劉備恭敬地站在臺階上等候,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等了好久,張飛急了要放火把諸葛亮燒起來,關羽再三勸阻,才制止了他。又等了許久,諸葛亮睡醒,劉備才得以與諸葛亮相見。如今在隆中的三顧堂正廳,掛著一幅表現劉關張三顧茅廬的工筆畫:諸葛亮閉目斜臥榻上,悠閑自得;劉備侍立一旁,恭敬靜候;站在門外的關羽和張飛則顯得不耐煩和憤怒。這幅畫就是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繪制的。
湖北襄陽古隆中草廬遺址
民間傳說則另有一番趣味:第一次是張飛帶一幫隨從,前呼后擁來到隆中。在一水塘邊,諸葛亮正在垂釣。張飛看周圍沒別人,料定此人是諸葛亮,就大聲吼道:“鼎鼎大名的劉皇叔瞧得起你,想給你個一官半職,你快跟我走!”諸葛亮好像聾子,頭也不抬。忽然釣起一只蝦子,他憤憤地將蝦子丟回水塘,說:“魚不上鉤蝦子到,去你的吧!”張飛聽出話中話,下令左右:“捆了,捆了!把他捆了去見大哥!”諸葛亮依然不動聲色。張飛忽然想到大哥是叫他來請,不是叫他來抓的,只好喪氣地回去了。
第二次由關羽出馬,他帶來無數的金銀綢緞,也碰到諸葛亮釣魚。他對諸葛亮說:“劉皇叔特意讓我重金來聘你出去做官,請你收下吧!”諸葛亮看也不看,一心釣魚。過了一會兒,釣起一條小魚,他摘下小魚扔回水塘,說: “大魚不來小魚來,去你的吧!”關羽只得怏怏而回。
劉備見武力威嚇不倒諸葛亮,重金不能動其心,這才覺得諸葛亮的確不凡。第三次劉備親自出馬去請,對一再失禮當面道歉。并推心置腹,說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虛心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見劉備態度誠懇,與自己志同道合,就將早已醞釀成熟的統一天下的謀略和盤端給劉備:“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對》(又稱《草廬對》)。在劉備的懇切邀請下,諸葛亮離開了他的第二故鄉隆中,輔佐劉備,以實現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目標。
位于隆中武侯祠南側、草廬亭前的“三顧堂”,就是為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而修建的,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50),為隆中主體建筑。據傳這里本是一片樹林,劉備三顧茅廬就在此處下馬。堂前三棵千年古柏相傳是當年劉、關、張三人的拴馬樹,后人依此修建了這座四合院式建筑。院內碑廊環繞,綠樹掩映。庭院正面為三間嵌花對開門的廳堂,堂中正首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諸葛草廬”匾額和董必武題寫的“諸葛大名垂千古,隆中勝跡永清幽”對聯。四壁則掛滿歷代文人的碑刻、題詠。在廳堂陳列的文物中,岳飛親書的《出師表》最為醒目。人們按照想象在廳堂正中布置了古式床鋪、書桌和琴案,古式床頭還掛著一幅清代工筆畫《三顧圖》。
臥龍出山
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后,為實現“隆中”目標,圖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三年(208),在諸葛亮的精心策劃下,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之后,占荊州,取益州,形成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特別是劉備死后,劉禪繼位,蜀漢大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諸葛亮手里。為治理蜀國,他采取了信賞必罰的法治手段。陳壽在《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陳壽作為蜀漢人,其父又曾被諸葛亮判處髡刑,他能這樣稱道諸葛亮,正在于諸葛亮執法嚴明、公平。而諸葛亮用馬謖而失守街亭,“請自貶三等”,更是證明。
為發展蜀國經濟,諸葛亮派一千二百人維護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組織鹽井工人發明了用天然氣熬鹽的方法,即所謂火井煮鹽;增設司金中郎將,負責“典造農戰之器”;發展絲織業,使蜀國織錦馳名全國。
劉備死后,蜀國內部動亂,趙嶲(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牂柯(貴州凱里)太守朱褒、益州郡(云南晉寧)豪強雍闿紛紛舉兵叛蜀,諸葛亮經過一年準備,于建興三年(225)出兵,平定了叛亂。其間,曾七擒孟獲,終使降服。平定南中后,諸葛亮分益州、永昌兩郡為建寧、云南、興古、永昌四郡,啟用本地夷人和熟悉南中的漢人為官,加強了對南中的統治。
此后,為實現“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大志,諸葛亮又率軍北駐漢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盡管終因兵少勢單,未能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軍中,但諸葛亮善于治軍,他的軍隊訓練有素,且能在蜀魏之戰中主動出擊,對國力與軍隊均幾倍于己的魏造成有力威脅,這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雄圖大略和杰出的軍事才能。
兩處“臥龍之地”
由于諸葛亮曾在隆中隱居,度過了他美好的青年時代,因此這里歷來被稱作諸葛亮的第二故鄉。現在,經“古隆中”牌坊,沿右首林蔭山徑側向東山梁上,有“臥龍茶室”,在這里可以品嘗老龍洞清泉沖泡的隆中云霧茶。在隆中主體建筑“三顧堂”前數十米,立有龍首龜座的大石碑,正面刻“草廬”二字,背刻“龍臥處”三字。此碑為明嘉靖十九年(1540)所立,是隆中現存年代較早的碑刻。
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諸葛孔明已成為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杜甫漂泊西南時曾寫下了《詠懷古跡》之五,對諸葛亮進行了熱烈贊頌:
《諸葛大名垂宇宙》古詩句出處: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在《蜀相》中,杜甫也留下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樣意味深長的名句。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了兩副對聯,借用了杜甫的詩句。其中掛在武侯祠的為:“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這一題詞與杜甫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共同懸掛于武侯祠殿內,增添了殿堂的氣氛,引起游人無限的遐想與感慨。
有趣的是,距襄陽130公里的河南南陽市也有一處臥龍之地,名臥龍崗,離市區3公里。諸葛亮的隱居地何處為真?襄陽人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人以《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為據。據說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太守,為不得罪各方,左右為難之時,靈機一動,寫下一副至今留在南陽武侯祠大拜殿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既歌頌了諸葛亮,又巧妙地回避了問題。
其實,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鄧縣管轄的一個山村。明以后,才劃歸襄陽。諸葛亮《前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南陽諸葛廬”,都是指古代南陽郡,而并不是指河南的南陽。兩地人民均以臥龍隱居處為榮,足見人民對這位歷史人物的熱愛。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清韻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越秀山·越秀春風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