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華琳為什么無作品傳世
華琳是一位清末畫家,可是,他沒給后人留下一幅作品,不過,他在美術史上卻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他寫了一本叫《南宗抉秘》的理論著作的緣故。現代美術評論家認為:《南宗抉秘》議論透辟,體驗精密,尤以論用筆用墨為多而且精。”
華琳有這么高的理論修養,為什么卻沒給后人留下一幅作品呢?
華琳字夢石(1791—1850),是天津著名文人梅成棟的學生,因功名不就改學繪畫。仕途失意,不意味著他無才無能,據記載,他在音樂、美術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
華琳的繪畫理論是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得來的。他的侄孫華元清說他“終歲以筆墨消遣,每一畫出,懸之壁間,靜觀自賞”。他不斷地創作,不斷地總結經驗,并上升到美學理論高度去指導自己的實踐。他在《南宗抉秘》里大力提倡筆情墨趣,認為筆墨應該為形、神服務,所以,他非常重視用筆之美,用墨之妙。不但總結出了用筆用墨的方法,也提出了對筆墨的高標準要求。例如,他認為善用濃墨的畫家的作品,可以使“石之陰面、山之陰凹,視之若蒼蒼郁郁,有云蒸欲雨氣象。”他甚至提出,畫家作畫時如對某一地方用筆考慮不成熟,可以留空,不要勉強,可待來日參覺悟透后振筆疾追。他認為這和詩家“句缺須留來日補”是一個道理。
華琳對筆墨的苛刻要求,連他自己也往往達不到,所以,他對自己的作品大都不滿意,許多畫都待“靜觀自賞后就被他毀掉了”,如果是紙本畫,“則投諸漢洗”,美其名曰:云煙可付東流;絹幅則浣而再畫,到不能浣始棄去。曾有一仆人竊去了他的作品,賣到北京流璃廠,他知道后以四十金又購了回來,最后還是“浣而棄之”了。華琳有沒有自己滿意的作品呢,華元清說:“家中有畫僅十余幀”。這十幾幅畫應該是華琳得意之作了,可是,八國聯軍侵略我國的時候把這些畫都焚毀了。
華琳的畫或許是美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遺憾的是我們今天連只單片紙也見不到了。
上一篇:甘露之變
下一篇:病篤無謀應征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