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本的通貨膨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揭開了戰后史的序幕,開始在廢墟上重建日本經濟。不久,不知不覺地爆發了通貨膨脹,并且越來越嚴重,正好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德國發生的破產性的通貨膨脹又在日本重演。
日本銀行調查的東京黑市物價指數顯示,停戰那一年的12月比停戰后一個月即9月上升了30%,昭和21年(1946年)2月已猛漲到二倍。另方面,停戰當天的8月15日,日本銀行紙幣發行余額為303億日元,而月底即增發到435億日元,只有半個月的時間就膨脹了40%。到第2年2月底已經增發到599億日元,不到半年的時間膨脹了一倍。大量增發貨幣,黑市物價便隨風暴漲;黑市價漲,已經成為有名無實的公定價格便隨之提高。就是通過這樣的發展過程,通貨膨脹日益加劇。
戰后通貨膨脹的根源,說起來,就在于錢和物之間存在著極端的不平衡。溯本求源,就是因為戰爭時期籌措巨額戰費,一直是依靠日本銀行的借款,依靠通過向國民大眾強制攤派的辦法發行龐大的赤字國債,因此,強大的貨幣購買力潛在地積累起來。另一方面,消費資料的供應能力一落千丈,因此,已經充分地埋下了總有一天會引起通貨膨脹大爆發的種子。本來就已經存在著這樣過剩的購買力,再加上敗戰后促使不斷增發貨幣的因素,又日積月累,大大增加。
對戰后日本的通貨膨脹,在戰后不久的那個時期,曾存在兩種對立的看法。東大教授大內兵衛就通貨膨脹迅猛發展,正引起悲慘的后果這一現狀敲起警鐘;幣原內閣的大藏大臣澀澤敬三通過日本廣播協會電臺發表廣播演說,主張為抑制通貨膨脹而不顧一切地停止戰時補償(被稱為“蠻干演說”)。而與此完全相反,成為鮮明對照的通貨膨脹樂觀論者是石橋湛山(不久便就任第一屆吉田內閣的大藏大臣)。石橋認為,因為戰爭結束了,軍事開支已完全取消,這就可以緊縮財政支出,把過去用于軍需生產的物資全部轉向民需生產。而且停戰后的那種失業者增多、設備大量擱置的狀態,決非通貨膨脹現象,如果想以通貨緊縮的政策來處理這種事態,必將引起金融恐慌,生產萎縮,國民生活下降。因此,為了恢復生產,即使財政出現赤,增發貨幣,也應該說這才是真正的健全財政,而且應該完全廢除統制,實行經濟自由化,以加強生產。這是石橋的一貫主張。和這種主張相呼應,產業界也積極要求早日廢除經濟統制。
但是,澀澤大藏大臣卻再三正式表明,不停止也不延期償付國家戰時債務(停止金融機關的支付)日本經濟的實際情況并不象石橋說的那樣令人樂觀。在政府內部從昭和20年(1945年)11月開始,也越來越認識到惡性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并且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開始研究突破危機的經濟政策。
昭和21年(1946年)初,各省(大藏省、農林省、商工省、內務省、厚生省以及內閣審議室)湊起來的危機對策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項:(一)實行凍結存款、兌換新日元,以及為實施財產稅而調查財產等財政金融政策;(二)物價政策,建立以米價和煤價為主的新的公定物價體系,決定并實行戰后物價對策基本綱要;(三)糧食對策,揭發不正常的囤積行為,促進米麥上市,同時向盟軍總部懇請發表進口糧食的決定,以安定民心;(四)充分地利用隱匿和囤積的物資,凡停戰時接受的非法處理品,壟斷購買、囤積居奇的物資,由國家收買,進行適當配給;(五)對失業者和生活困難者,采取緊急就業對策和生活救濟對策。這些對策,統稱為“經濟危機緊急對策”,它是一整套的綜合政策,并且事先征得盟軍總部的同意,于二月十六日向國民發表。為實施緊急對策而制定的五項緊急敕令,即《金融緊急措施令》、《日本銀行券存入令》、《臨時財產調查令》、《隱匿物資等緊急措施令》、《糧食緊急措施令》,于2月17日公布實施。《物價統制令》,于3月3日公布實施。
如上所述,原來是打算把這種經濟危機緊急對策作為綜合政策推行的,但是,除了采取凍結存款這種破例的非常手段的金融緊急措施外,幾乎都沒有收到象樣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凍結存款和兌換新日元這兩項措施,在緊急對策中,給人留下了非常鮮明的印象。凍結存款的目的是想凍結過大的貨幣購買力,以便從這個方面遏制通貨膨脹。從3月2日起,舊日元券不許再流通,到3月7日為止全部強制存進銀行。而且以舊日元兌換的新日元,戶主限有300日元,其他家屬每人限有100日元,其余全部轉入凍結存款。以后,每月沒有收入的家庭支取生活資金也只限支取同樣數額。領取月薪者的工資,也只支給500元以內的新日元,超過五百元的則作為凍結存款支給。這就是當時被稱為凍結存款形勢下的“五百元生活”,而到昭和21年(1946年)3月為止,東京的糧食黑市價格,大米一升(約1.5公斤)為68日元,土豆和紅薯一貫(3.75公斤)分別為50日元和46日元。比較起來也可以看出,人民群眾過“五百元生活”是多么惶恐不安。
戰后日本通貨膨脹及其對策失效給人們留下深刻的教訓:靠統制經濟這樣的普通老辦法來復興日本經濟已經不行了。只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強硬措施才能達到目標。日本當時急需解決的重油、無煙煤、鋼鐵、橡膠等生產資料,據此,吉田首相果斷地采取“傾斜生產方式”,把經濟政策的重點都集中轉向努力增加生產上來。后果證明,這樣做是成功了。
上一篇:戰爭的惡果
下一篇:戰備不足失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