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字小石,以字行,號倩尹,又號夏廬,晚號子夏、圣同、沙公,齋名愿夏廬。浙江嘉興人。現代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教育家。畢業于兩江優級師范學堂農博科。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金陵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云南大學等校國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后任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江蘇省文管會主任、省書法印章研究會會長、南京博物院顧問。長期從事古文字、音韻、訓詁、諸子百家、佛典道藏、古文、詩歌、詞曲、小說、金石書畫等的研究與教學,造詣精深。1934年,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招收研究生,胡小石應邀開設書法史課程,成為在正規大學講授書法史的第一人。著有《楚辭辨名》《李杜詩之比較》《中國文學史講稿》《胡小石論文集》等。
胡小石在書房
自古人來 向來者去
胡小石與張大千同是近代書法名家李瑞清的得意弟子,而胡小石更多地繼承了李瑞清的筆法和書學思想。在上海時他曾為李瑞清家庭教師,住在李家,得以隨時向李瑞清請教書法。李瑞清與鄭孝胥、沈曾植、陳三立、康有為等旅滬文人書家時相過從,胡小石有條件親耳聆聽他們關于書法的議論,受到啟發,其中更多地受到沈曾植的具體指導。胡小石在書法藝術上取得很高的成就,確實得益于李瑞清和沈曾植兩位大家。
胡小石是與高二適同在南京生活的書法名家,他們同是學者和詩人,同是少年得志: 1901年,14歲的胡小石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被譽為“江南才子”; 1917年,15歲的高二適以全城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江蘇省東臺縣高等小學。但是他們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書法傳承與表現: 高二適側重于師帖,走草書路數,爛漫天真,痛快淋漓; 胡小石側重于師碑,走碑版路數,老成持重,深厚扎實。
在書法理論方面,胡小石多有創見。他在《書藝略論》一文中,批評過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贊美文藝或學術成就之高者,是割斷歷史前后關系,孤立作家存在的地位,應當改為:“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 后不同于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他的見解是十分精辟的,在他的扇面書法中也有所體現。
在書體上,胡小石真、草、隸、篆兼擅,各盡精能,尤以行楷和行草出眾,而甲骨文、金文的凝重古拙成為其筋骨內質。但在用筆、結體和章法上具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難以達到盡情任性的隨意程度,這多少與他長期從事考證工作形成的嚴密的邏輯思維定勢有關。他的扇面書法多為行楷或行草,寫得精勁內斂,凝實穩健。
胡小石故居
《書法》扇面 胡小石
上一篇:扇面趣談·聶鑫森
下一篇:收藏趣談·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