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潛
柯潛,字孟時,莆田(今屬福建)人。莆田濱海,延壽溪、大蘭溪逶迤流過,風光秀麗。深受這方水土陶治的柯潛,聰明伶俐,尤好文學。景泰二年(1451)三月初一殿試,柯潛一舉奪魁。此科共錄取進士201名。
當時, 坐在龍位上的是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廟號“代宗”。柯潛是他即位以來欽點的第一名狀元。在代宗一朝,柯潛從翰林院修撰進為太子洗馬,官位不顯。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在南宮做太上皇的英宗發動政變,再次登上帝位,年號“天順”。天順年間(1457~ 1464),柯潛進官為尚寶少卿,兼翰林院修撰。尚寶是掌寶璽、符牌、印章的衙門,全稱叫“尚寶司”; 少卿是尚寶司的副長官。內閣大學士呂原病死,英宗問文淵閣大學士李賢誰可代。李賢道: “柯潛。”李賢出宮,告訴吏部尚書王翱。王翱說: “按位次,詹事府詹事陳文應入閣,為何貶抑他?”第二天,李賢入宮,薦舉了陳文。柯潛未能入閣。天順八年(1464)正月,英宗駕崩,太子朱見深即位,年號“成化”,是為憲宗。柯潛被擢為翰林學士。《英宗實錄》書成,百官晉級,柯潛進為太子東宮衙門詹事府的副長官——少詹事。
成化四年六月,慈懿皇太后病死,她的葬事引起爭論。
慈懿皇太后姓錢,是英宗的皇后。憲宗的生母周氏,乃英宗的貴妃。憲宗即位,尊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為皇太后。慈懿皇太后死后,有官員提出她不能與英宗合葬裕陵,與英宗合葬的,應是周太后。柯潛與翰林院修撰羅璟上疏,認為按禮慈懿皇太后應與英宗合葬。群臣爭執不下,柯潛上疏說:“朝廷大事,臣子大節,除了這個還有什么值得用心的?”遂再上疏抗爭,憲宗詔準,慈懿皇太后得以合葬裕陵。
此后,柯潛父母相繼去世,柯潛守完父喪又守母喪。喪服未完,憲宗詔起為國子監祭酒。柯潛上疏固辭,要求守完喪。不久病死。
柯潛為人剛正不阿,門無私謁。他曾主持應天(今江蘇南京)鄉試,有個考生晚上來拜見,柯潛大怒,不與相見。那考生不走,柯潛讓他進來,他拿出金銀放在柯潛面前。柯潛更怒,命人把他綁起來,交給官府懲處。這次鄉試紀律嚴明,擇錄公正,咸稱得人。他還曾與學士呂原一同為會試考官,發榜后,有個落第舉人奏劾考官循私舞弊。憲宗問文淵閣大學士李賢,李賢道: “這是發泄私憤,考官確實沒有弄虛作假,像臣的弟弟周也落榜了,可見其公正。”憲宗乃命九卿會同翰林院考核那個上疏人,考題多數答不上來。憲宗詔令把那人枷號于禮部前示眾。
柯潛喜愛文學,辦完公事,往往偕二三知己,游覽名勝,賦詩作文。他為翰林學士時,在后花園建了一座清風亭,開鑿水池,栽種芙蓉,于后堂種柏2棵,人稱清風亭為“柯亭”,柏為“學士柏”。院中有井,是學士劉寶之當年住在那里時造的時人稱之為“劉井”。“柯亭”、“劉井”,翰林中以為美談。柯潛閑暇時,常坐于亭上,吟詩誦文,有如神仙。
柯潛的孫子柯英,官至徽州(府知歙縣,今屬安徽)知府;曾孫柯維騏,舉嘉靖二年(1523)進士,即退隱山林,潛心著述,歷20年而成《宋史新編》一書。此書把《宋史》、《遼史》、《金史》合而為一,以宋為主,遼金附之,而列遼王、金王于本紀。《明史·柯維騏傳》稱此書“褒貶去取,義例嚴整”。此外,他還著有《史記考要》、《續莆陽文獻志》等,為傳世佳作。
上一篇:林鴻年
下一篇:柴成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