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中日交戰陣形示意圖(1894年9月17日)
黃海海戰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東北部大東溝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海戰,亦稱大東溝海戰。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隨著日本陸軍在朝鮮節節北進,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也游弋于仁川至大同江口一帶,企圖切斷中朝間海上聯系,尋機殲滅清北洋海軍,奪取黃海制海權,為陸軍入侵中國創造條件。
9月16日,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護送運輸船載清軍陸軍至鴨綠江大東溝口登陸,增援平壤。17日上午,登陸完畢,艦隊準備返航。11時許,由海洋島向東北方向搜索的日本聯合艦隊發現北洋艦隊,隨即準備實施攻擊。北洋艦隊亦發現日本聯合艦隊,立即起航迎敵。
丁汝昌下令,姊妹艦(同型艦)組成基本戰斗單元,各艦隨同旗艦運動。北洋海軍10艘主戰軍艦遂由返航時的“五疊雁行陣”改排成“夾縫雁行陣”(橫隊)。列陣過程中,由于艦速不一,實際排成裝甲艦“定遠”和“鎮遠”突前的不規則橫隊。日聯合艦隊12艘戰艦則以縱隊迎戰。其中,第一游擊隊4艦居前,本隊6艦居后,“西京丸”和“赤城”2艦列于本隊后尾左側(非戰斗側)。
雙方艦隊駛距6.4海里時,日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稍向左轉,準備攻擊北洋艦隊右翼。12時50分,雙方相距3.2海里,北洋艦隊首先發炮,戰斗開始。交戰初始,丁汝昌即受傷,旗艦“定遠”的信旗裝置被擊毀,艦隊遂失去統一指揮,諸艦各自為戰。日聯合艦隊采取機動戰術,第一游擊隊和本隊分別向左后、右后方向轉向,對北洋艦隊實施分割包抄。北洋艦隊隊形陷于混亂,處于被夾擊的不利境地。經過5個小時的海上激戰,17時40分許,日聯合艦隊主動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亦收隊回旅順。
此戰,由于采用不利于機動和發揚火力的陣形,以及指揮中斷,北洋海軍有5艦沉毀,4艦受傷,傷亡官兵千余人。日聯合艦隊僅5艦受傷,傷亡官兵290余人。戰后,黃海制海權落入日聯合艦隊之手,對以后戰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黃海海戰(景觀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北洋艦隊由返航隊形轉為接戰隊形示意圖 1894年9月17日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吉野”號巡洋艦。在黃海海戰中,該艦率第一游擊隊充當艦隊先鋒。在后來的日俄戰爭中,該艦被本國軍艦撞沉于中國的旅順口外。
北洋艦隊“致遠”號巡洋艦。排水量2.300噸,航速18節,艦炮23門。主炮口徑21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管帶(艦長)為副將銜。在黃海海戰中管帶鄧世昌奮勇抗擊日艦,率“致遠”艦欲撞擊日艦“吉野”號未果,被魚雷擊沉。鄧世昌落海后,拒絕救援,與愛犬同沉海底,壯烈殉國。
上一篇:《黃巢奪取兩京之戰(879~88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東北冬季攻勢作戰(1947年1月~1948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