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
——一代名將的悲劇人生
在浩瀚的歷史畫卷中,英雄是濃墨重彩的筆跡。而在這濃墨重彩之中,總有幾筆深深的憂郁,勾勒出那些悲情英雄的身影。太史公司馬遷為后世刻畫了一位戎馬一生卻未得封侯的李廣將軍,令多少人扼腕嘆息卻又因惑不已——李廣為何難封?真實的李廣與《史記》中記載的形象完全相符嗎?
英勇善射“飛將軍”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詩中的“飛將”指的就是漢朝名將李廣。李廣生于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其先祖是曾經率軍大勝燕國太子丹的秦朝將軍李信。由于祖傳一套好弓法,李廣自幼苦練射箭,成為百發百中的高手。相傳他的坐騎是“千里雪”,兵器為“梨花槍”,打起仗來英勇無比,從不畏懼。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廣參軍,抗擊犯邊的匈奴。憑借一手好箭法,他射殺了眾多敵人,被升為中郎,成為皇帝的騎士侍衛。漢景帝年間,李廣被擢升為隴西都尉,后來又歷任騎郎將、驍騎都尉、未央衛尉、郡太守等職。李廣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都做過郡太守,常常與匈奴打硬仗。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的射藝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射殺敵人一定要在數十步之內發箭,為的是保證每發必中,所以常常箭一離弦,敵人就倒地而亡。他還特別善于射殺猛獸。李廣在據守右北平時,曾經因一時不慎被猛虎撲傷,然而他竟翻身而起,帶傷射殺了這只猛虎。還有一天夜里,李廣出獵,遠遠看到林中似有一只老虎出沒,便彎弓搭箭,朝那老虎頭上射去。天亮后才發現,他射中的只是草叢里的一塊臥石,但令將士們驚奇的是,李廣射出的箭不僅準確地射中了石頭,而且力量極大,箭頭已深深地射進了石棱中。這個故事就是唐朝詩人盧綸《塞下曲》中“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的由來。
漢武帝七年(前137),李廣出兵雁門關,不幸被大批匈奴軍隊包圍,雖然奮勇拼殺,但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匈奴人素來仰慕李廣的威名,沒有殺他,而是將他生擒回去。當時,李廣身負重傷,被捆在網袋里,夾在兩馬之間。他觀察到旁邊有個匈奴少年手執弓箭,騎著一匹好馬,便急中生智,趁匈奴士兵不備,突然飛身跳上那匹馬,搶過匈奴少年的弓箭,邊騎邊射,終于突出重圍。數百名匈奴士兵緊緊追趕,最后還是讓李廣逃脫了。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
李廣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其英勇善戰令匈奴人聞之喪膽。
身先士卒 愛兵如子
數十年來,李廣征戰戍邊,與士兵同甘共苦、同進同退。在危急關頭,他敢于挺身而出,以超凡的勇氣穩定軍心;在困難時刻,他總是記掛士兵的冷暖饑飽。因此,士兵們都愿意追隨他,邊境百姓也很擁戴他。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博望侯張騫共同率兵出征匈奴。行進途中,李廣率部突然被匈奴四萬騎兵包圍,士兵們都很慌亂。這時,李廣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帶領幾十名騎兵前去打探敵情。李敢回來后對軍中士兵說:“匈奴兵很好對付。”從而穩定了軍心。后來,匈奴向李廣部隊發起了猛攻,李廣所率士兵死傷過半,箭也快用光了。士兵們都嚇得大驚失色,只有李廣神色自如。他下令所有士兵把弓拉開,震懾敵人,自己則手執弓箭連續射殺了許多匈奴兵將。李廣的威猛嚇退了不少匈奴兵,部下將士自此也更加敬佩他。
李廣做將軍時,每逢有賞賜,大多分給部下,因而他雖為官四十多年,卻沒有積攢下多少家產。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如果士兵們不能都喝上水,李廣便同忍干渴;如果士兵們不能都吃上飯,李廣便不嘗飯食。因為愛兵如子,李廣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直到死前不久,李廣率軍最后一次出征匈奴,但部隊遷徙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后來才跟大將軍衛青所率部隊會合。衛青問及李廣部隊迷路的情況時,李廣不愿回答。衛青便派人傳喚李廣的部下前來回話。這時,李廣站出來說:“這些校尉是沒有罪的,是我自己迷路了。我自會具表實情。”由此可見,他是敢于為自己的部下承擔責任的將領。
未得封侯的悲劇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一生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這就是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由來。李廣也因此成為了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的代表。
一生未得封侯是什么概念呢?為什么未得封侯就是人生不如意呢?我們可以將李廣與其身邊的人相比較。李廣的堂弟李蔡與其同朝為官,其人品、才能都不及李廣,名聲更與李廣相去甚遠,然而卻被封為樂安侯,官至丞相,官名、爵位都在李廣之上。連李廣的兒子李敢都因跟隨霍去病出征匈奴“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而封為關內侯,甚至李廣的不少部下也憑借軍功封侯。而李廣征戰一生,勇猛無雙,還是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元老,卻一直沒有封侯。
據記載,李廣一生有幾次可能封侯的機會,但都因各種原因錯過了。
李廣任驍騎都尉時,曾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討伐吳楚七國之亂的叛軍。在那場戰役中,李廣奪取了叛軍的帥旗,名聲大震。回朝后,李廣本應論功封賞,但由于他私自收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被漢景帝取消了封賞。
漢武帝七年(前137),李廣出兵雁門關,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后他雖奮力逃脫,收集殘部返回京師,但因部隊傷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當判斬首,后來漢武帝開恩將其貶為平民。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廣再次被任命為后將軍,出兵抗擊匈奴。當時,很多統兵將領都立下了戰功而被封侯,李廣卻再次無功而返。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張騫一同出兵匈奴。李廣的部隊被匈奴兵圍困,與匈奴兵激戰之后,死傷慘重。這時張騫的救兵才趕到,協助他擊退了匈奴部隊。此次出擊,李廣所率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張騫責任最大,獲罪貶為平民;李廣被判功過相抵,也沒有得到封賞。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李廣在多次請命出征之后,終于被漢武帝任命為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兵匈奴。然而,此時李廣已年過60歲,漢武帝認為他“數奇”(命運乖舛),特意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匈奴單于正面對陣。行軍過程中,衛青發現了單于的駐地,便決定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前去偷襲。同時,衛青命好友公孫敖與他一起對陣單于,而派李廣從東路出擊。李廣向衛青請命與匈奴單于正面作戰,并說出“臣愿居前,先死單于”的豪言壯語。然而,衛青沒有同意。李廣一氣之下,拔營而走,沒有向衛青告辭就領命出發了。東路道路崎嶇,水草又少,很不利于行軍,李廣的部隊因為缺乏向導而迷失了方向,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與大軍會合。
后來,衛青詢問李廣部隊迷路的情況,李廣自知難辭其咎,回朝必會受到責罰。此時,一生未得封侯的悲情涌上心頭,李廣心情沉重地回到自己的軍中,對他的部下說:“李廣一生與匈奴打了七十余場仗,如今有幸跟從大將軍出兵對抗匈奴單于。然而大將軍將我的部隊派往遠道,途中又迷失了道路,這豈不是天意!況且我今年六十多了,終究不能再面對那些執法官、審判官了。”話音剛落,一代“飛將軍”就拔刀自刎了。
英勇征戰的“飛將軍”就這樣殞命了。見如此悲壯的場景,李廣的部下士兵無不痛哭流涕。老百姓聞此噩耗,無論男女老少,也都為之感嘆不已。
不善用兵的將領
李廣為何難封?有人說是生不逢時,有人說是運氣不濟,有人說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說是不善用兵。事實上,在重視軍功的漢朝,李廣終生未能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戰功不夠。在司馬遷筆下,李廣英勇善戰,才華橫溢,令敵人畏懼,令軍民愛戴,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英雄。然而,李廣究竟立了多少戰功,是不是個出色的將領呢?司馬遷對此的記錄卻是文筆多于史筆,大多用“殺首虜多”、“軍功自如”等語言模糊表述。這并不是司馬遷的疏忽,而是因為李廣實在沒有多少像樣的軍功可以載入史冊。
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余次,但都是小規模戰役,而且敗多勝少,至多功過相抵。漢武帝時,論賞封侯的標準是斬獲敵首上千,李廣未能達到這一標準。而與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同樣出征匈奴,卻多次斬獲敵首數千以至上萬;同樣帶兵經過雁門關,卻沒有像李廣一樣中敵人埋伏損兵折將,而是領兵有方,取得優勢。據統計,衛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斬獲首虜5萬多級;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斬獲首虜級數超過11萬。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李廣的戰績都不能與衛青、霍去病相提并論。
作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之一,李廣為何在疆場上頻頻失利,成為一個不稱職的將領呢?這與他的行事方式有關。李廣武藝、射藝超群,英勇過人,卻容易沖動,愛逞匹夫之勇,加之少謀略,所以一對多的格斗能占上風,帶兵作戰卻沒有章法。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多次戰役中憑借自身的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了敵人,但幾乎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最能證明這一點的莫過于李廣受傷被俘之后沖出敵圍,然后收集余部回京。然而他為何會與部隊失散,獨自被俘?不難推斷,他又是單刀赴敵,忘記自己是一軍統帥了。
此外,李廣帶兵習慣率性而為,對軍隊缺乏紀律約束,對作戰策略缺乏統一部署。據記載,李廣的部隊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邏自衛,只在遠處布置偵察兵。這樣松散的管理不利于嚴肅軍紀、提升整體作戰能力,而且往往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缺乏應對能力。
心胸決定命運
有一次,李廣與懂得卜算的王朔聊天,說:“自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很多才能不及我的人都已按功封侯,唯獨我沒有封侯,是命中注定嗎?”王朔不答,反問道:“你可曾做過什么可悔恨的事情?”李廣想了想,說:“我做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他們后,又殺死了他們。”王朔說:“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了。”(《史記·李將軍列傳》)
殺死俘虜當然沒有直接導致李廣不得封侯,卻反映出李廣的胸襟氣度不足,這成為阻止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件小事也反映出李廣心胸狹窄。李廣被貶為平民的兩年間,常外出打獵。一天夜里,他與隨從騎馬外出,回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上前呵斥,不讓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便說:“這是前任將軍李廣。”霸陵亭尉則說:“別說是前任將軍,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能在夜間通過!”之后扣留了李廣。后來,李廣被起用,便找機會把這個亭尉殺了。這個故事與《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很像。韓信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后來,他做了大將,便將當年侮辱他的小民招到軍中,做了一個不小的官。同樣是受人侮辱,韓信能不計前嫌,李廣卻睚眥必報,可見其心胸狹窄。
李廣自殺后,后人常歸罪于衛青,認為是衛青重用好友、排擠李廣。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記恨在心,當場刺傷了衛青,然而衛青卻對此事緘口不提。事實上,衛青當時只是奉漢武帝的命令行事,沒有徇私。面對李敢的冤枉和過激行為,衛青完全可以憑借權勢處置李敢,但他反而息事寧人,可見其胸襟和氣度遠在李廣之上。
司馬遷為何美化李廣
一代史學大家為何要美化李廣?這是司馬遷的悲憫之心所致。李廣祖孫三代的結局都很悲慘。李廣歷經三朝,卻在激憤中自殺而終;李廣的長子和次子都先于李廣而死。小兒子李敢雖有幸封侯,卻因將李廣之死遷怒于衛青而將衛青刺傷,后來反被霍去病(衛青的外甥)射殺。此事本應秉公處理,但漢武帝卻替霍去病說話,稱李敢是“鹿觸殺之”。李廣的長孫李陵與漢武帝的寵將李廣利一同出征匈奴。李陵的部隊被派去吸引匈奴單于,結果他以5000人敵匈奴8萬人,死傷過半,彈盡糧絕,李廣利卻坐視不管。后來,李陵被迫投降匈奴,他的家人因此被滅族。種種不公引起了司馬遷的憐憫與不滿,他勇敢地站出來為李陵辯白,卻因此遭受宮刑。這種人生痛苦使他對李廣一家抱有深切的悲憫同情,因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塑造了李廣的英雄形象。
上一篇:望盡天涯路——國學大師王國維生命的最后一刻
下一篇:殘酷包裹的“美麗”——走近古代婦女的“三寸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