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自知之明”還不夠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初即位時,根據群臣援立之功的大小,準備任命鮑叔牙為上卿,主持國政。鮑叔牙堅辭不就。他坦率地說:自己不過是“小心敬慎,循禮守法”的“具臣”,即“聊備其數的大臣”,而“非治國家之才”。同時,他積極舉薦自己的好友管仲,說此人乃“王佐之才”,自己在五個重要方面都不如他。這時的鮑叔牙表現了可貴的“自知之明?!?/p>
由于鮑叔牙的舉薦和齊桓公的不計前嫌,曾經箭射桓公,欲置其死的管仲居然當上齊國的相國,并長期執政,始終受到信任。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到病榻邊看望,同時,就鮑叔牙可否繼任其職一事征求意見。管仲認為:鮑叔牙確實是個君子,但不可以“為政”。有人把此話傳給鮑叔牙,妄圖挑起他對管仲的不滿,以便從中漁利。但鮑叔牙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氣惱、不平和失望。他認為管仲不愧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完全正確。這時的鮑叔牙再次表現了可貴的“自知之明”。
管仲死后不久,因他同意而繼任其職的另一位大臣也死了。齊桓公又把鮑叔牙視為相國一職的唯一侯選人。這時的鮑叔牙,雖然又指出了自己不可以“為政”的短處,第三次表現了可貴的“自知之明”,卻因齊桓公的態度誠懇,難于拒絕,只好違心地接受了任命。
事實證明,鮑叔牙確實沒有“為政”的能力。齊桓公身邊有兩個深受寵愛的奸佞小人——易牙和豎刁。管仲“為政”時,他們不敢也難以興風作浪,齊國沒有因為他們的存在影響了走向強大的步伐:而當鮑叔牙“為政”時,他們卻能夠恃寵邀權,結黨營私,不但把鮑叔牙氣死了,而且把齊國逐步引入了內亂的深淵,從強盛走向衰微。當然,易牙、豎刁等小人得勢,首先要怪齊桓公善惡不分,但若論到鮑叔牙的責任,歸根到底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擔任了相國的職務。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僅有“自知之明”還不夠。必須在這個前提下,對于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堅決不做,永遠不做。只有這樣,“自知之明”才有意義,才是真正可貴的。
上一篇:二伐高麗·終致內亂
下一篇:從《木經》失傳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