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塔幢多風姿
上海古塔,多為宋塔,并多為磚木結構,造型古樸,精巧秀麗,與寺廟相伴而建,多在郊區。唐幢、宋塔,風姿各異,為上海最有民族特色的景觀。
龍華塔
龍華寺對面的龍華塔是上海市區內的唯一寶塔,也是上海最大的佛塔。傳說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所建,志載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吳越王錢俶建塔,宋紹興十七年(1147)修葺,明清朝多次重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遭火災,底層木結構和圍廊均毀,寺僧竹禪鬻畫募捐修復。五十年代后又重新修建,恢復宋貌。
此塔為八角形,共七層,高40米。塔的內部為磚心,磚心內部又有方形小室,每層方屋的窗戶都能轉換方向,為四方形。七層飛檐,逐層略帶孤線收縮,使寶塔帶有流暢的線條美。塔頂七重相輪上的尖剎,仿佛刺破白云藍天,千年古塔,姿態雄偉,飛檐高翹,如鯤鵬展翅。每層檐角掛鈴,輕風吹過,錚錚作響,和龍華鎮鐘聲遙相呼應。塔身有檐,檐下有廊,結構牢固,玲瓏雄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佛教建筑藝術的造型之美。
南翔寺雙塔
在上海嘉定南翔鎮大街的南翔寺雙塔,是上海唯一的仿木結構磚塔,原立于南翔寺山門兩側。關于磚塔的修建亦有著動人傳說:
相傳南北朝梁天監年間,農民在此耕地,挖得一石,常有一對白鶴飛來,佇立于石上。有僧人見佇立的白鶴向南飛翔,便揚言是佛地仙跡,于是循此方向化緣募錢,造了一座大廟和雙塔。廟塔成后,而白鶴則南飛不返。有人在石上題詩一首:“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真跡在名基。可憐后代空王子,不絕薰修享二時”,遂命名為“南翔寺”。寺早毀,唯山門前東西相峙之雙塔尚存。寺于五代擴建,民國年間改設學校,抗戰時被毀,雙塔遂逐漸為民房包圍。1986年開始修復,拆去周圍房屋,雙塔重見天日。
塔高11米許,七級八面,為仿木結構樓閣式寶塔,各級均施腰檐,平座,闌板,每層四面有壺門,另四面隱出直欞窗,塔身高聳,古樸玲瓏,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為“雙塔晴霞”。根據塔的形制結構推斷,塔系五代至北宋所建。
天馬山斜塔
建于宋元豐元年(1078)的松江縣天馬山膀上的護珠塔為世界傾斜度之最,又名天馬山斜塔。
塔為七級八面形,磚木結構。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寺中賽神,燃放爆竹,火星飛至塔頂失火,將塔心及各層木構件焚燒殆盡,只剩磚身,這可能是引起塔身嚴重傾斜的原因之一。又傳說,壁中有古錢,人們拆磚覓寶,將底層西北角磚壁拆去大半,導致塔身逐漸向東南傾斜。
至今塔斜度已達6°52′,超過意大利比薩斜塔。但因塔高度僅18米,向東南傾斜6°51′,中心移位2.27米,雖塔身毀壞,傾斜嚴重,卻經歷二百余年不倒,真可謂塔之奇觀。這也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注目。
方塔
“魏魏樓闕梵王宮,金碧名蘭杳靄中,近海浮圖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這首竹枝詞所贊美的就是松江城內最有名的興圣教寺塔。由于塔為四邊形,故俗稱“方塔”。方塔從五代后漢開始動工,至北宋熙寧、元祐年間建成。
這個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形寶塔高48.5米,底邊長卻僅有8米。塔體窈窕,裙檐別致,端莊雋永。相傳,當年為了建造一座江南無敵之塔,塔主特地請來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匠人。老匠人為此歷盡艱辛,卻沒能畫出一張理想的草圖來。一天,老匠人突然發現,驀然轉身的女兒絢麗的裙子隨風飄動起來,顯得美麗多姿。老匠人受此啟發,當即仿此設計了方塔。那塔檐宛若寬敞的裙子,塔鈴如小巧的耳環,整個塔身又似女兒苗條健美的玉姿。
新近考古工作人員在方塔的底層地宮里,挖掘出一個石匣。匣蓋上藏有四十二枚錢幣和一尊銅坐佛像,匣內還藏有一個漆盒和一尊銅臥佛像,兩只銀匣內各置一塊動物化石,是代替佛骨的,另有六粒小石子和唐開元通寶九十七枚。這些文物有很大的研究和保存價值。
在松江還有兩座與方塔成三足鼎立之勢的寶塔。一是李塔,位于松江匯鄉,傳為唐太宗之子李明所建。其磚身碑上有捐款人姓氏,而各層木結構雖殘,多系清代重建。一是華嚴塔,坐落在金山縣松隱鎮,因塔頂藏德然書寫華嚴經八十一卷,故名,俗稱松隱塔,現僅存塔身、塔橋,有明清兩代墨客文人所撰碑文十塊。
除上述三塔外,松江還有作為該城標志的西林塔和佘山山麓的“秀道者塔”。秀道者塔據說為當年結廬于山麓修行的秀道者所修。他募化錢物建塔,親自參與施工,竣工之日引火自焚,故塔名“秀道者”。此二塔已破損。
嘉定也有幾座古塔:練祁塘的法華塔,縣城西鄉的宋代所建的萬佛寶塔,桃浦鄉建于宋代的北塔。法華塔又名金沙塔,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建,當時練祁之地士人應試多不中試,便集款在市中造此塔,稱為文筆峰,意寓讀書人應試能夠中舉之祥兆。八百多年來,塔幾度修整改建,今之塔為1919年地方士紳募捐修建,將各層平座欄桿改用水泥結構,失去原貌,缺少古意。
昔日青龍鎮曾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今唯存一古塔,即青浦縣白鶴鄉的青龍塔。該塔曾名隆福寺塔、多吉云禪寺塔。始建于唐長慶元年(821),宋、元、明、清屢加修葺,今只剩塔身。在沈巷鄉還有一座建于唐代的泖塔,又名長水塔,塔身完整,塔剎相輪尚存。
松江唐經幢
在松江縣通波塘畔雷鋒小學的空地上,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相傳這里是“海眼”,有水涌出,官府和士紳害怕水溢成災,便立石幢鎮之。南宋人許尚在《華亭百詠》中也有“屹立應千載,傳因海眼成;蓬萊水三淺,曾不見欹傾”之句。但石幢身下段刻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中,記述蔣復、沈直軫發起造幢,是為超度死去的母親和早卒的二弟早成正果;也是為兒子有病纏身,能解脫前生之冤。也有說,把經幢造在十字街口,是由于每年秋天要有一批犯人被押到大街口斬首示眾,沿街居民怕冤魂不散,便造經幢祈求死者早日超生的緣故。
此經幢是國內現存唐經幢中較大的一座。高9.3米,現存二十一級。主體是八角形的石柱,高約2.5米,分上、下兩段。上段刻陀羅尼經全文,下段刻題記和捐款者姓名。它由托座、束腰、華蓋、腰檐等部分疊成,配合均勻協調。幢身每層上刻有盤龍、蹲獅、菩薩、力士、卷云、海水紋等,圖案清晰美觀,栩栩如生,雕刻細致,尤其是第十九層高40厘米的圓柱形上,刻有一幅“公主禮佛圖”,似一畫卷,有跏趺靜坐的佛像,神態虔誠的公主和隨從,合掌禮拜的僧人,與唐代石窟中浮雕人物的風格相似。
松江明刻照壁
坐落于松江方塔前面的明磚刻照壁,雕鏤精雅,為一稀世珍品。
這一江南大幅磚雕照壁,原置于松江府城隍廟門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闊三間,中間雕刻高4.75米,闊6.1米,面積約30平方米,以質地精良的方磚砌成。
壁面雕奇花異獸,上面刻著一雙四不像的巨獸:直挺挺的獨角,銅鈴般的雙眼,血盆似的大口,尖銳的牙齒,形態兇猛,上有鱗,但又不是麒麟,是神話寓言中的巨獸。它力大無窮,貪食無厭,食盡人間的佳物,吞噬人間的金銀財寶,尚不足以滿足它的貪欲。后來竟妄想吞食太陽,緊隨太陽西行,結果墜海身亡。
巨獸的周圍刻有人間寶物,蹄下踏著珊瑚、元寶、如意、玉環;身旁刻著鹿、鳳凰等瑞獸和官印、金錢組成的“掛印封侯”、“祿壽雙全”、“搖錢寶樹”等吉祥物,寓意為警告人們切莫貪得無厭。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林·圣門后世亦有炎涼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岳麓山·墓塔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