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
一、理事明快的內閣大臣
謝遷,字于喬,號木齋,余姚(今屬浙江)人。余姚北濱杭州灣,姚江逶迤而過,風光秀美,文化興盛,名士輩出。謝遷聰明伶俐,博聞強記。成化十年(1474)八月,他參加浙江鄉試,一舉奪得第一; 翌年二月,赴京會試中選; 三月殿試,又一舉奪魁。
中狀元后,謝遷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累遷為左庶子,侍從皇太子朱祐樘,以備顧問。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憲宗病死,年18歲的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年號“弘治”,是為孝宗。弘治元年(1488)春,宦官郭鏞上疏,奏請預選良家美女以充后宮。當時,憲宗剛下葬四五個月,孝宗還在服喪,大選嬪妃是不合禮儀的。于是,謝遷上疏,奏言: “大行皇帝的陵墓還沒修好,選妃事理應來日。況且,喪滿除服也為期不遠。陛下富于春秋,請等守喪期滿,再議此事。”孝宗乃賢明之君,雖年輕,但穩重持成,勤于政事,也能聽進逆耳忠言。他欣然接受了謝遷的建議。從這件事上,年輕的皇帝覺得謝遷是個人才,擢為日講官,每天為他講解經史。
謝遷恪守儒家的“衣冠正,動作慎”這一教導,每逢進講,他都衣冠整潔,正襟危坐。進講的前一天晚上,他穿戴好官服,像給皇上當面進講一樣,預習一番,直到熟練為止。他的講解,言簡意賅,大令孝宗稱贊。
不久,謝遷進官為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少詹事是太子東宮衙門詹事府的副長官,僅是授給謝遷的一個虛銜,他的真正職位是侍講學士,侍從皇上,講論經史。
弘治八年,孝宗詔令謝遷與李東陽入閣,參與機務。李東陽是茶陵(今屬湖南)人,天順八年(1464)進士,很有文才,時為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謝遷有喪在身,在家守喪,力辭不就,服滿始入內閣。當時,內閣首輔是宜興(今屬江蘇)人徐溥,為人謹重有氣度。同在內閣的還有洛陽(今屬河南)人劉健,為人舉止端莊。幾個內閣大臣同心協力,匡失救弊; 孝宗是英明賢主,勵精圖治。大明帝國至此再度煥發生機,史稱“弘治之治”。
當然,同朝為臣,齟齬也是有的。謝遷擅長詩詞,但略遜于吳寬。吳寬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成化八年的狀元。謝遷入閣后,向首輔劉健推薦吳寬,引他入閣。劉健堅決不同意,謝遷道: “吳公科第、年齡、聲望皆先于遷,遷實自愧,豈有私于吳公哉?”不過,幾個大臣還能和睦相處。
弘治十一年,謝遷加官為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上疏勸皇太子要親賢人,遠小人; 勤學問,戒逸豫。孝宗嘉之。
孝宗雖是賢明之君,但有時也不免為一二宦官所惑。弘治十一年,奸宦李廣勸孝宗建毓秀亭于萬歲山,孝宗采納,遂興土木。亭子剛建好,孝宗的幼女便夭折了。不久,清寧宮又失火。望日者說是李廣建亭觸犯了忌諱,故遭天罰。李廣畏罪自殺。于是,已代徐溥為內閣首輔的劉健、謝遷、李東陽借此事而上疏諫誡道: “古時帝王沒有不遇災而懼的。近來,奸宦迷惑圣上,賄賂公行,賞罰失當。天災降臨,正是因此。今幸元惡殄喪,圣心開悟,但余患未除,積弊未革。伏愿圣上發憤圖治,進賢黜奸,賞罰分明。凡應實行的,不要猶豫不決,要果敢; 不要因循守成,不敢作為,以貽后悔。”孝宗嘉而納之。
謝遷是個善于處理問題的人,他處理問題機智果敢,能切中要害。有一次,他發現禁軍中的御馬監、騰驤四衛吃空額、冒領軍餉的現象很嚴重,就向孝宗揭發了此事。孝宗聽說堂堂禁軍竟有此事,大為光火,命謝遷擬旨禁止。謝遷說: “虛言設禁,于事無益,應令有關部門查明真相,據實奏聞。然后嚴立法令,有犯必誅。這樣,問題大致可以解決。”孝宗采納了這一建議,多年的積弊果然被革除了。
當時,內閣的3個重臣李東陽、劉健、謝遷辦事各有特點,李東陽多謀,劉健果敢,謝遷明敏,且口才極好,時人為之語曰: “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天下稱三人為賢相。
二、遭劉瑾迫害
弘治十八年五月六日,病危中的孝宗于病榻前召見內閣首輔劉健和內閣大學士謝遷、李東陽,他強打精神,坐起來,絮絮叨叨地自敘他即位以來的所作所為。最后,他拉著劉健的手,對他和謝遷、李東陽說: “諸位愛卿輔佐朕勞苦功高。太子聰明,但尚年幼,好玩樂,卿等要督促他好好讀書,輔佐他成為英明君主。”劉健、謝遷、李東陽欷歔頓首,受命而出。
翌日,孝宗駕崩,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年號“正德”,是為武宗。
武宗與他那位勵精圖治的父親恰好相反, 他雖不失聰明,但心思全用在玩樂上,踢線球,斗蟋蟀,相撲,放鷹,走狗……朝政大事,不管不問。臣子們呈上來的奏疏,他只畫上“聞知”兩字,便擲到一旁。身邊又有一個慫恿他游玩的奸宦劉瑾。此人生于興平(今屬陜西),年少時自閹入宮,入東宮服侍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朱厚照。他生性狡詐、陰險,極力迎合主子的癖好,慫恿他游玩。
劉健、謝遷、李東陽3個顧命大臣對武宗原是抱有希望的,他們將孝宗想興辦和革除的事情以孝宗遺詔的形式頒布,奢想繼續推行改革,完成孝宗未竟事業。但武宗對此根本不感興趣,他在劉瑾的陪同下恣肆玩樂。眼看孝宗創下的基業就要毀于一旦,謝遷憂心如焚,他多次上疏勸諫,武宗置若罔聞。
勸諫是沒用了,謝遷與劉健、李東陽密議,決定采取行動,拿劉瑾開刀。
正德元年(1506)十月,戶部尚書韓文聯合若干大臣上疏,歷數劉瑾及其同黨罪行,力請將這伙奸人明正典刑。武宗見眾人已是怒不可遏的樣子,感到難以再庇護劉瑾了,遂把韓文等人的奏疏下發內閣討論,提議從輕發落劉瑾,讓他去南京服苦役。劉健召集內閣大臣商議此事,謝遷建議殺了劉瑾,劉健等極贊同。武宗無奈,只得同意。劉瑾的死黨焦芳聞訊,連忙報告尚蒙在鼓里的劉瑾。劉瑾大驚,帶著幾個心腹火速奔赴武宗寢宮,圍著他放聲大哭,乞求皇上饒命。武宗本就不想嚴懲劉瑾,經劉瑾他們這么一鬧,覺得處死劉瑾未免太過分了,越想越氣,遂下令赦免劉瑾,且任命他為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司禮監的太監,命他的同黨馬永成、谷大用提督東廠、西廠兩個特務機構。
劉健、謝遷、李東陽等未曾料到局勢逆轉,遂上疏辭官回鄉。武宗批準了劉健、謝遷的辭呈,但沒讓李東陽走。因為李東陽為人和緩,當初內閣討論誅殺劉瑾時,他不像謝遷那么積極,故武宗把他留了下來。給事中呂翀、劉

第二年三月,劉瑾召群臣跪在金水橋南,聽他宣布“奸黨”名單,謝遷名列第二。而劉瑾的死黨焦芳尤怨恨謝遷。當初謝遷臨走時,薦舉禮部尚書吳寬、吏部左侍郎王鏊入閣,以排擠竭力想鉆進內閣的焦芳。焦芳大為憤怒,遂奏請武宗批準,貶謝遷之弟、兵部主事謝迪和謝遷之子、編修謝丕為民。
正德四年,劉瑾、焦芳再次拿謝遷開刀,欲治之罪。
這年二月,浙江應詔令薦舉4名懷才抱德之士,其中,余姚3名,即周禮、徐子元、許龍; 上虞(今屬浙江)1名,即徐文彪。謝遷是余姚人,上虞毗鄰余姚。劉瑾、焦芳借此事大做文章,說謝遷從中做手腳,使薦舉的人都是他的同鄉,并下令逮捕周禮等人,嚴刑拷問。周禮的供詞中牽連謝遷,劉瑾欲逮捕謝遷,籍沒其家,李東陽竭力反對,為謝遷辯解。焦芳在一旁厲聲說: “即使寬貸,亦應把他除名! ”武宗遂按焦芳的意思,把謝遷除名,免為平民,將周禮等人流放戍邊。尚書劉宇又彈劾這次薦舉人才失實,謝遷被罰米若干。武宗還下令,自今以后,余姚人不得當京官,著為法令。這年十二月,諫官按劉瑾的意思,奏請奪謝遷的誥命,追還賞賜的玉帶。同時被奪誥命的還有劉健等675人。
劉瑾、焦芳之流處心積慮要置謝遷于死地,人們都替謝遷擔憂。而謝遷不以為然,整天談笑風生,與人下圍棋,或賦詩自娛。時人嘆服。
三、再度出仕
劉瑾等禍國殃民,使大明江山日下,正直的大臣不顧個人安危,紛紛彈劾,武宗對他也有所不滿。正德五年八月,劉瑾被寸磔于北京,族人、同黨皆伏法。武宗詔令受劉瑾迫害的謝遷等人以原官退休。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武宗病死,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位,年號“嘉靖”,是為世宗。世宗遣使存問謝遷,起用謝迪為參議,謝丕官復原職。謝遷遣子謝正去北京謝主龍恩,帶去一道奏疏,勸世宗勤學、法祖、納諫。世宗賜詔褒贊。
嘉靖二年,復遣使存問謝遷。嘉靖六年,內閣大學士費宏受奸人排擠,被迫辭官。臨去,他推薦謝遷入閣。新出任內閣首輔的安寧(今屬云南)人楊一清為了阻止奸臣張璁入閣,也力主起用謝遷。于是,世宗遣使赍他的手敕去余姚謝家,詔命謝遷入閣理事,命巡撫、巡按等官敦促謝遷立即上路。謝遷時已79歲,不得已而受命。等他到了京師,張璁已入閣; 而官居首輔的楊一清資歷遠較謝遷為淺,見張璁已經入閣,擔心謝遷來了影響他的地位。謝遷入閣數月,見處境尷尬,力辭閣臣,奏請回家養老。世宗不允,特加優遇,天冷時免他上朝; 除夕之夜,特賦詩以賜; 聽說他生病,遣太醫診視,賜藥。盡管如此,謝遷在內閣實在無法與楊一清等相處,遂于次年辭去。
正德十年,年83歲的謝遷病死于家。世宗詔贈太傅,謚號“文正”。明代狀元90人,獲謚號的27人,謝遷是其中之一。
他的弟弟謝迪官至廣東布政使,兒子謝丕官至吏部左侍郎。
上一篇:諸大綬
下一篇:趙以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