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面未能洗心
文學史上,凡大作家,大手筆都必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蘇東坡的豪放、李后主的婉約,都是為世人熟知的。但能自成一“體”,博得后人效法的卻不太多。南宋初年江西詩派沉悶文風籠罩詩壇,大詩人楊成里卻能卓然不群跳出其間,自創一種清新、自然、活潑的詩風而被《滄浪詩話》的作者嚴羽稱為“楊誠齋體”,可真是難能可貴。象他的名詩《閑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p>
寫得風趣可愛,純然天成。這種清新的小詩在宋代詩壇是不多見的。
江西詩派作為一個文學派別自有其獨到之處。同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大弊。在它成為宗派之初,李格非、葉夢得等人就討厭他“死聲活氣”、“字字剽竅”,缺少鮮活生動的靈氣。楊萬里最初是學江西詩派的,但后來似乎也不滿意江西詩派的“無一字無來處”的死規定,所以從中拔身而出。他曾將自己的“少作千余”都燒了,而想追求一種平易自然,接近口語的風格,但這似乎并沒有完全消除他的江西詩派的習氣。拿誠齋詩與山谷詩(黃庭堅)比較而言,雖然一個輕松明白,不避俗語;一個引經據典,博奧艱深,但實際上楊萬里也沒有跳出“無一字來處”的圈子。他曾經說過:“詩固有以俗為雅,然亦須前輩取镕,乃可因承爾。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許’、‘若個’之類是也……”看他的《過寶應縣新開湖》中的兩句:
“中間不是平林樹,水色天容拆不開?!?/p>
其中“不是”一詞是俗語,現在有些地區也用,是“若不是”的意思。而誠齋也只有詩人王建在《贈王樞密》一詩中用過后他才肯用。他在《五月初二日苦熱》詩中用了“長江無六月”的俗語,也是因為佛教典籍《五燈會元》中收錄過。所以說楊萬里對待俗語也是不平等的。他只肯取晉唐以來文人用過的,至少也是正史、小說、語錄中記載的口語。而真正流傳于民間的人民口頭語卻不被采用。誠如陳長方所說:“每下一俗間言語,無一字無來處,此陳無己,黃魯直作詩法也?!?/p>
楊誠齋能突破江西詩派詩風的樊籠自創一體.其于宋代詩壇之功,實不可沒。但他終究沒能走出江西詩派“掉書袋”的陰影,而只是把書袋中的書換了換樣子而已。他脫胎于江西詩派卻始終未能洗心換骨,詩風依然囿于宋代“以才學為詩”(嚴羽)的大圈子里。
上一篇:革命需民眾——孫中山廣州起義
下一篇:飽經蒼桑的華彥鈞